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裡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起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塔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先驅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決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公民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婦女解放
基於各種宗教習俗和個人法律,人們認為婦女的地位低於男性。
1880年代以後,以總督夫人達弗林夫人命名的達弗林醫院成立後,人們努力使現代醫學和分娩技術惠及印度婦女。

薩羅吉尼·奈杜,這位著名的女詩人,於1925年成為國民大會主席。
1937年,一些婦女成為部長或議會秘書。
全印婦女大會成立於1927年。
獨立後,婦女爭取平等的鬥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印度憲法(1950年)第14條和第15條保證了男女完全平等。
1956年的《印度教繼承法》使女兒與兒子享有平等的繼承權。
1955年的《印度教婚姻法》允許在特定理由下解除婚姻。
一夫一妻制對男性和女性都強制實行。
憲法賦予婦女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平等權利。
憲法的指導性原則規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