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歷史教程
- 現代印度歷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政權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統治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變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印度國民大會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印度國民大會與改革
- 宗教和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運動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歷史 - 軍隊變革
1858年之後,印度軍隊進行了徹底的重組。權力移交皇室後,一些變革勢在必行。
東印度公司的歐洲軍隊與皇室軍隊合併。但軍隊重組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發生起義。
統治者意識到,他們的刺刀是他們統治的唯一安全保障。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完全消除印度士兵再次起義的能力,採取了以下措施:
軍隊由其歐洲部分嚴格控制。
軍隊中歐洲人和印度人的比例提高並固定為:孟加拉軍隊為1比2,馬德拉斯和孟買軍隊為2比5。
歐洲軍隊駐紮在重要的地理和軍事位置。軍隊的重要部門,如炮兵,以及後來在20世紀的坦克和裝甲部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人手中。
以前禁止印度人擔任軍官的政策被嚴格執行。直到1914年,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蘇貝達爾的軍銜。
印度軍隊部分的組織建立在“平衡與制衡”或“分而治之”的政策基礎上,以防止其再次聯合起來反對英國的起義。
在軍隊招募中實行基於種姓、地區和宗教的歧視。
製造了一種虛假的說法,即印度人由“武力”和“非武力”階級組成。
來自阿瓦德、比哈爾、印度中部和南印度計程車兵,他們最初幫助英國征服了印度,但在1857年起義中也參與其中,被宣佈為非武力階級。他們不再被大規模招募到軍隊中。
錫克人、廓爾喀人和普什圖人,他們在鎮壓起義中提供了幫助,被宣佈為武力階級,並被大量招募。
印度軍團由各種種姓和群體混合組成,並被安排互相制衡。
鼓勵士兵之間的宗派、種姓、部落和地區忠誠,以防止民族主義情緒在他們中間滋生。
透過各種手段將其與民族主義思想隔離開來。阻止報紙、雜誌和民族主義出版物到達士兵手中。
後來,所有這些努力最終都失敗了,印度軍隊的一部分在我們的爭取自由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