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印度歷史 - 軍隊變革



  • 1858年之後,印度軍隊進行了徹底的重組。權力移交皇室後,一些變革勢在必行。

  • 東印度公司的歐洲軍隊與皇室軍隊合併。但軍隊重組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發生起義。

  • 統治者意識到,他們的刺刀是他們統治的唯一安全保障。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完全消除印度士兵再次起義的能力,採取了以下措施:

    • 軍隊由其歐洲部分嚴格控制。

    • 軍隊中歐洲人和印度人的比例提高並固定為:孟加拉軍隊為1比2,馬德拉斯和孟買軍隊為2比5。

    • 歐洲軍隊駐紮在重要的地理和軍事位置。軍隊的重要部門,如炮兵,以及後來在20世紀的坦克和裝甲部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人手中。

    • 以前禁止印度人擔任軍官的政策被嚴格執行。直到1914年,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蘇貝達爾的軍銜。

    • 印度軍隊部分的組織建立在“平衡與制衡”或“分而治之”的政策基礎上,以防止其再次聯合起來反對英國的起義。

    • 在軍隊招募中實行基於種姓、地區和宗教的歧視。

    • 製造了一種虛假的說法,即印度人由“武力”和“非武力”階級組成。

    • 來自阿瓦德、比哈爾、印度中部和南印度計程車兵,他們最初幫助英國征服了印度,但在1857年起義中也參與其中,被宣佈為非武力階級。他們不再被大規模招募到軍隊中。

    • 錫克人、廓爾喀人和普什圖人,他們在鎮壓起義中提供了幫助,被宣佈為武力階級,並被大量招募。

    • 印度軍團由各種種姓和群體混合組成,並被安排互相制衡。

    • 鼓勵士兵之間的宗派、種姓、部落和地區忠誠,以防止民族主義情緒在他們中間滋生。

    • 透過各種手段將其與民族主義思想隔離開來。阻止報紙、雜誌和民族主義出版物到達士兵手中。

  • 後來,所有這些努力最終都失敗了,印度軍隊的一部分在我們的爭取自由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