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力量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統治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社團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斯瓦拉吉”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和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公民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史 - 1857年起義
1857年,一場起義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爆發,幾乎推翻了英國的統治。
起義始於東印度公司軍隊中錫克教士兵(即印度士兵)的譁變,但很快席捲了廣大地區和人民。數百萬農民、工匠和士兵英勇作戰一年多,他們的勇氣和犧牲在印度人民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857年起義遠不止是錫克教士兵不滿的產物。事實上,它是人民對公司行政積累的不滿以及他們對外國政權的反感的產物。
起義的直接原因
到1857年,一場大規模暴動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只需要一個火花就能點燃它。
新型恩菲爾德步槍已裝備部隊。它的子彈用塗有油脂的紙包裹,使用前必須咬掉子彈的末端才能裝入槍膛。

這種油脂在某些情況下是由牛油和豬油混合而成的。印度教和穆斯林錫克教士兵都對此感到憤怒,因為使用這種塗油的子彈會危及他們的宗教信仰。
許多錫克教士兵認為,政府故意試圖摧毀他們的宗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