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力量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和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勢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行政政策
- 英國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變化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和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決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和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公民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和免責宣告
社會和文化政策
直到1813年,英國也奉行不干涉該國宗教、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政策,但1813年以後,他們積極採取措施改變印度社會和文化。
科學技術也為人類進步開闢了新的前景。
18和19世紀,英國和歐洲湧現出許多新思想,這些思想影響了英國人對印度問題的看法。
許多英國官員、商人及政治家都接受了印度的現代化,因為他們預計這將使印度人成為英國商品的更好消費者,並使他們順從於外國統治。
英國在印度的行政人員面臨的基本困境是,如果不進行一定程度的現代化,就無法維護英國在印度的利益,但完全的現代化又會產生不利於他們利益的力量,從長遠來看,會危及英國在該國的統治地位。
因此,他們必須奉行一種微妙的、部分現代化的政策,即在某些方面引入現代化,而在其他方面阻止和防止現代化。
基督教傳教士和威廉·威爾伯福斯、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主席查爾斯·格蘭特等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也鼓勵了使印度社會和文化現代化的政策,他們希望在印度傳播基督教。
基督教傳教士支援西化計劃,希望這最終能導致該國皈依基督教。因此,他們在該國開辦了現代學校、學院和醫院。
事實上,由於印度人證明是聰明的學生,迅速轉向使他們的社會現代化和堅持他們的文化,並要求按照自由、平等和民族的現代原則進行統治,因此,現代化政策在1858年後逐漸被放棄。
賓廷克勳爵因堅決取締“薩蒂”習俗而值得讚揚,僅在1815年至1818年間,孟加拉就因此喪生800條人命。
禁止殺嬰的法規已於1795年和1802年透過,但只有賓廷克和哈丁才嚴格執行。
哈丁還壓制了貢德原始部落盛行的活人祭祀習俗。
1856年,印度政府透過一項法案,允許印度教寡婦再婚。
現代教育的傳播
1781年,沃倫·黑斯廷斯在加爾各答建立了麥德拉薩,學習和教授伊斯蘭教法及相關科目。
1791年,喬納森·鄧肯在其擔任駐地的瓦拉納西建立了一所梵語學院,學習印度教法和哲學。
傳教士及其支持者和許多人道主義者很快就開始向東印度公司施壓,鼓勵和促進印度的現代世俗西式教育。
總督理事會法律委員麥考利勳爵在一份著名的備忘錄中論證說,印度語發展不足以達到目的,“東方學習完全不如歐洲學習”。
羅摩·摩漢·羅伊熱切地倡導學習西方知識,他們認為這是“通往現代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想寶庫的關鍵”。
因此,教育和現代思想應該從上層階級向下層階級滲透或輻射。

**1854年的《國家教育指示》(查爾斯·伍德)**是印度教育發展中的另一個重要步驟。
該指示要求印度政府承擔人民教育的責任。因此,它最終在紙面上否定了“向下滲透”理論。
根據該指示的指示,所有省份都設立了教育部門,並在1857年在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設立了附屬大學。
著名的孟加拉小說家**班金·錢德拉·查特吉**於1858年成為加爾各答大學首批兩名畢業生之一。
西方教育預計將使印度人民順從英國統治,特別是因為它頌揚了印度的英國征服者及其政府。因此,英國希望利用現代教育來鞏固他們在該國的政治權力基礎。
由於缺乏官方支援,甚至更多的是由於1844年官方宣佈政府就業申請人應掌握英語知識,傳統的印度教育體系逐漸衰落。這一宣告使英語學校非常受歡迎,並迫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放棄傳統學校。
教育系統的弱點
教育系統的一個主要弱點是忽視了大眾教育,導致1921年的印度大眾識字率與1821年幾乎沒有改善。
1911年,多達94%的印度人是文盲,1921年是92%。
強調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而不是印度語,也阻礙了教育向大眾的傳播。
高等教育的高成本使得它成為富人和城市居民的壟斷。
早期教育政策的一個主要缺陷是幾乎完全忽視了女童教育,沒有為此撥款。這是因為在外國官員看來,女子教育缺乏直接的實用性(因為婦女不能在政府辦公室擔任職員)。
東印度公司的政府也忽視了科學和技術教育。
到1857年,全國只有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三所醫學院。
在魯爾基只有一所好的工程學院提供高等技術教育,而且這所學院只對歐洲人和歐亞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