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帝國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勢力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斯瓦拉日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行政政策
1857年起義後,英國對印度的態度以及由此而來的政策都變得更糟,他們現在有意識地開始奉行反動政策。
現在公開提出的一種觀點是,印度人沒有資格統治自己,他們必須在無限期內由英國統治。這種反動政策反映在許多領域。
分而治之政策
英國人利用印度各勢力之間的不團結,並讓他們互相對抗來征服印度。
1858年以後,英國繼續奉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君主與人民、省份與省份、種姓與種姓、群體與群體,最重要的是挑撥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關係。
1857年起義期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所表現出的團結統一擾亂了外國統治者。他們決心打破這種團結,以削弱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運動。
起義後,英國立即鎮壓穆斯林,大規模沒收他們的土地和財產,並宣佈印度教徒為他們的寵兒。然而,1870年以後,這一政策發生了逆轉,並試圖讓上層和中產階級穆斯林反對民族主義運動。
由於工業和商業落後以及社會服務幾乎不存在,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幾乎完全依賴政府服務。這導致他們之間為了獲得有限的政府職位而展開激烈的競爭。
政府利用這種競爭來煽動省級和宗派之間的競爭和仇恨。它承諾以宗派為基礎給予官方優惠作為回報,從而利用受過教育的穆斯林對抗受過教育的印度教徒。
對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的敵視
1833年後,印度政府積極鼓勵現代教育。
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大學分別於1857年成立,此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
許多英國官員稱讚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拒絕參與1857年起義。但這種對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的有利官方態度很快改變了,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開始利用他們最近獲得的現代知識來分析英國統治的帝國主義性質,並提出印度參與行政管理的要求。
當後者開始在人民中組織民族主義運動並在1885年成立印度國民大會時,官員們開始積極地敵視高等教育和受過教育的印度人。
官員們積極採取措施限制高等教育。他們嘲笑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通常稱他們為“babu”(巴布)。
因此,英國人轉向了那些吸收了西方現代知識並主張沿著現代路線進步的印度人。然而,這種進步與英國在印度的帝國主義的基本利益和政策相牴觸。
官方對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和高等教育的反對錶明,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已經耗盡了其最初擁有的任何進步潛力。
對地主的態度
英國現在向印度最反動的群體——王子、地主和地主——表示友好。
地主和地主也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安撫。例如,阿瓦德的大多數塔盧克達爾的土地都被歸還給他們。
地主和地主現在被譽為印度人民的傳統和“天然”領導者。他們的利益和特權受到保護。他們以犧牲農民為代價,確保擁有土地,並被用作對抗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砝碼。
作為回報,地主和地主認識到他們的地位與維持英國統治密切相關,併成為其唯一堅定的支持者。
對社會改革的態度
作為與保守階層結盟政策的一部分,英國放棄了先前幫助社會改革家的政策。
英國人認為,他們廢除“薩蒂”(殉葬)習俗和允許寡婦改嫁的社會改革措施是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潘迪特·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他的書《印度的發現》中寫道:“由於英國權力與印度的反動勢力自然結盟,它成為許多其他被譴責的邪惡習俗和行為的守護者和維護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英國並非總是對社會問題保持中立。透過支援現狀,他們間接地保護了現有的社會弊端。
英國人為了政治目的鼓勵種姓制度和宗派主義,積極鼓勵社會倒退。
對新聞界的限制
英國人在印度引進了印刷機,從而啟動了現代新聞業的發展。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立即意識到,新聞界可以在教育公眾輿論和透過批評和譴責影響政府政策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羅摩·摩漢·羅伊、維達亞薩加爾、達達拜·諾羅吉、拉納德法官、蘇倫德拉納特·班納吉、洛克馬尼亞·蒂拉克、G·蘇布拉馬尼亞·艾耶爾、C·卡爾納卡拉·梅農、馬丹·莫漢·馬拉維亞、拉拉·拉吉帕特·賴、比平·錢德拉·帕爾和其他印度領導人在創辦報紙和使其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835年,查爾斯·梅特卡夫取消了對印度新聞界的限制。這一步受到了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的熱烈歡迎。這也是他們一段時間內支援英國統治印度的原因之一。
民族主義者逐漸開始利用新聞界來喚醒人民的民族意識,並尖銳地批評政府的反動政策。這使官員們對印度新聞界持反對態度,他們決定限制其自由。這是透過在1878年透過《土著語言報刊法》來實現的。
《報刊法》嚴重限制了印地語報紙的自由。印度公眾輿論現在已經完全被喚醒,並大聲抗議這項法案的透過。
抗議立即生效,該法案於1882年被廢除。此後近25年,印度新聞界享有相當大的自由。但1905年以後,激進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抵制運動的興起再次導致1908年和1910年頒佈了壓制性的新聞法。
種族歧視
在印度的英國人總是與印度人保持距離,並認為自己是種族優越的。
1857年起義以及雙方犯下的暴行進一步加劇了印度人和英國人之間的隔閡,英國人現在開始公開宣稱種族優越論並實行種族傲慢。
鐵路車廂、火車站候車室、公園、酒店、游泳池、俱樂部等“僅限歐洲人”的場所是這種種族主義的明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