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帝國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和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勢力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兵變
- 1857年兵變的主要原因
- 1857年兵變的蔓延
- 1857年兵變的中心
- 1857年兵變的結果
- 對1857年兵變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和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決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जलियांवाला बाग大屠殺 (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
- खिलाफत運動和非合作運動 (Khilafat and Non-Cooperation)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增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英國勢力鞏固
為了鞏固其權力,英國在1818年至1857年完成了征服整個印度的任務。
征服信德
信德的征服是由於歐洲和亞洲日益增長的英俄競爭以及英國由此產生的對俄羅斯可能透過阿富汗或波斯攻擊印度的擔憂。
為了對抗俄羅斯,英國政府決定增加其在阿富汗和波斯的勢力。它進一步認為,只有在信德置於英國控制之下,才能成功地執行這項政策。信德河的商業潛力是額外的吸引力。
1832年的一項條約開放了信德的道路和河流,用於英國貿易。
信德的首領,被稱為 *Amirs*,被迫在1839年簽署了一項附屬條約。最終,儘管此前保證尊重其領土完整,信德在查爾斯·納皮爾爵士短暫的戰役後於1843年被吞併。
征服旁遮普
1839年6月蘭吉特·辛格大君去世後,旁遮普發生了政治動盪和迅速的政府更迭。自私腐敗的領導人走到了前臺。最終,權力落入勇敢愛國但完全缺乏紀律的軍隊手中。
旁遮普的政治動盪導致英國貪婪地越過薩特勒吉河,覬覦這片五河之地,即使他們在1809年與蘭吉特·辛格簽署了永久友誼條約。
英國官員越來越多地談論必須在旁遮普發動一場戰役。
旁遮普軍隊被英國的好戰行為及其與旁遮普腐敗首領的陰謀所激怒。
1844年11月,以敵視錫克教徒而聞名的布羅德福特少校被任命為駐盧迪亞納的英國特使。
布羅德福特一再從事敵對行動和挑釁。腐敗的首領和官員發現,軍隊遲早會剝奪他們的權力、地位和財產。因此,他們產生了透過讓軍隊與英國開戰來拯救自己的想法。
1845年秋天,有訊息稱,設計用於建造橋樑的船隻已從孟買運往薩特勒吉河上的費羅茲普爾。
旁遮普軍隊現在確信英國決心佔領旁遮普,因此採取了反制措施。
12月,當聽到總司令高夫勳爵和總督哈丁勳爵正在向費羅茲普爾進軍的訊息時,旁遮普軍隊決定發起攻擊。
因此,兩軍於1845年12月13日宣戰。來自外國人的危險立即團結了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

旁遮普軍隊英勇作戰,表現出非凡的勇氣。但其中一些領導人已經叛變。首相拉爾·辛格王公和總司令泰吉·辛格密蘇里秘密與敵人通訊。
旁遮普軍隊被迫承認失敗,並在1846年3月8日簽署了屈辱的拉合爾條約。
英國吞併了哲蘭達爾杜阿卜,並將查謨和克什米爾交給古拉布·辛格·多格拉王公,收取了500萬盧比的現金。
旁遮普軍隊減少到2萬步兵和1.2萬騎兵,一支強大的英國軍隊駐紮在拉合爾。
後來,1846年12月16日,又簽署了一項條約,賦予駐拉合爾的英國駐員對國家各部門所有事務的完全權力。此外,英國獲准在其任何地方駐紮軍隊。
1848年,熱愛自由的旁遮普人透過許多地方起義而起義。兩次著名的起義分別由穆爾拉吉在木爾坦領導,以及查塔爾·辛格·阿塔裡瓦拉在拉合爾附近領導。
旁遮普人再次被決定性地擊敗。達爾豪西勳爵抓住這個機會吞併了旁遮普。因此,印度最後一個獨立的邦被納入英國印度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