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人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印度國民大會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印度國民大會與改革
- 宗教和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亞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史 - 與尼泊爾的關係
英國希望將其印度帝國擴充套件到其自然的地理邊界,這使他們首先與尼泊爾北部王國發生了衝突。
1814年與尼泊爾的戰爭
尼泊爾山谷於1768年被廓爾喀人征服,廓爾喀人是西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部落。
廓爾喀人逐漸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並將他們的勢力從東部的不丹擴充套件到西部的薩特萊吉河。
從尼泊爾的泰萊地區,廓爾喀人開始向南推進。與此同時,英國在1801年征服了戈拉赫普爾。這使得這兩個擴張中的勢力在一條界限不明確的邊界上正面相遇。
1814年10月,兩國邊防警察之間的一場邊境衝突導致了公開的戰爭。
英國官員預計會輕鬆取勝,特別是當他們的軍隊沿著600英里的邊境發起進攻時。但廓爾喀人頑強而勇敢地進行了自衛。英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敗。
然而,從長遠來看,廓爾喀人無法生存。英國人在人力、財力和物力方面都遠遠優於他們。
1815年4月,他們佔領了庫馬恩,並在5月15日迫使英勇的廓爾喀指揮官阿馬爾·辛格·塔帕投降。
尼泊爾政府現在被迫尋求和平。但和平談判很快破裂。尼泊爾政府不接受英國駐紮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駐紮代表的要求。
人們認識到,接受與英國的附屬同盟等同於放棄尼泊爾的獨立。1816年初,戰鬥重新開始。
英國軍隊取得了重要的勝利,併到達距加德滿都50英里的地方。最後,尼泊爾政府不得不根據英國的條件達成一項和平協議(稱為**蘇加烏里條約**)。

尼泊爾政府接受了一位英國駐紮代表。它割讓了加爾瓦爾和庫馬恩地區,並放棄了對泰萊地區的索賠。它還從錫金撤軍。
該協議對英國有很多好處,例如:
他們的印度帝國現在延伸到了喜馬拉雅山脈;
他們獲得了與中亞貿易的更大便利;
他們還獲得了建立重要山區療養勝地的地點,如西姆拉、穆索裡和奈尼塔爾;以及
廓爾喀人透過大量加入英印軍隊為其增添了力量。
此後,英國與尼泊爾的關係非常友好。1814年戰爭的雙方都學會了尊重彼此的作戰能力,並希望彼此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