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帝國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萊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勢力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變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與她的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決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 運動和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史 - 法魯克西爾
賈漢達爾沙無光彩的統治在1713年1月提前結束,當時他在阿格拉被他的侄子法魯克西爾擊敗。
法魯克西爾的勝利歸功於賽義德兄弟,**阿卜杜拉汗**和**侯賽因阿里汗·巴拉哈**,他們因此分別獲得了瓦濟爾和努爾巴克希的職位。

賽義德兄弟很快獲得了對國家事務的支配權,而法魯克西爾缺乏統治的能力。他懦弱、殘酷、不可靠且不忠誠。此外,他還允許自己受到毫無價值的寵臣和奉承者的影響。
儘管有他的弱點,法魯克西爾並不願意給賽義德兄弟自由的權力,而是想行使個人權威。
賽義德兄弟確信,只有他們掌握真正的權力,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而不實際統治,才能正確地進行行政管理,阻止帝國的衰敗,並保障他們自己的地位。
皇帝法魯克西爾和他的瓦濟爾和米爾巴克希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權力鬥爭。
一年又一年,忘恩負義的皇帝陰謀推翻這兩個兄弟,但他屢屢失敗。在1719年底,賽義德兄弟廢黜並殺害了法魯克西爾。
他們迅速地接連將兩位年輕的王子,即拉菲·烏爾·達爾賈特和拉菲·烏德·道拉(法魯克西爾的堂兄弟)扶上了法魯克西爾的位置,但他們很快去世了。賽義德兄弟現在立穆罕默德沙為印度皇帝。
法魯克西爾的三個繼承者只是賽義德手中的傀儡,甚至他們與人會面和四處走動的個人自由也受到限制。因此,從1713年到1720年他們被推翻為止,賽義德兄弟掌握著國家的行政權力。
賽義德兄弟努力控制叛亂,拯救帝國免於行政瓦解。他們在這方面主要失敗是因為他們面臨著宮廷中持續不斷的政治競爭、爭吵和陰謀。
統治階層中永恆的摩擦使各級行政機構混亂甚至癱瘓,到處都蔓延著無法無天和混亂。
國家的財政狀況迅速惡化,因為扎明達爾和叛亂分子拒絕繳納土地稅,官員挪用國家收入,由於土地承包的蔓延,中央收入下降。
官員和士兵的薪水無法定期發放,士兵變得不守紀律,甚至譁變。
許多貴族嫉妒賽義德兄弟日益增長的權力。法魯克西爾的廢黜和謀殺嚇壞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如果皇帝都能被殺,那麼僅僅是貴族又有什麼安全可言呢?
此外,皇帝的謀殺引發了公眾對這兩個兄弟的強烈反感。他們被視為叛徒。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許多貴族也不喜歡賽義德與拉其普特和馬拉地首領的聯盟,以及他們對印度教徒的寬容政策。
許多貴族宣稱賽義德奉行反莫臥兒和反伊斯蘭的政策。因此,他們試圖激起穆斯林貴族的狂熱派系反對賽義德兄弟。
反賽義德的貴族得到了穆罕默德沙皇帝的支援,後者想擺脫這兩個兄弟的控制。
1720年,海達爾汗於1720年10月9日殺害了兩個兄弟中較年輕的侯賽因阿里汗。阿卜杜拉汗試圖反擊,但在阿格拉附近被擊敗。賽義德兄弟對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就這樣結束了(他們在印度歷史上被稱為**“造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