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人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統治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與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印度國民大會黨的先驅
- 印度國民大會黨
- 印度國民大會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黨(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興起
- 自治同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引言
然而,在南印度,隨著奧朗則布(1707年)和尼扎姆·烏爾·穆爾克·阿薩夫·賈(1748年)的去世,中央政權在那裡消失,情況逐漸變得有利於外國冒險家。
馬拉地首領定期入侵海德拉巴和南部的其他地區,以徵收 चौथ(稅)。
中央政權的缺席給了外國人一個機會,讓他們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並控制南印度各邦的事務。
從1744年到1763年,近20年時間裡,法英兩國為爭奪印度的貿易、財富和領土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爭。
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64年。它取得了快速發展,並在1720年代進行了重組,並很快開始趕上英國公司。
它在加爾各答附近的昌德納戈爾和東海岸的本地治裡牢固地建立了自己的據點。
法國公司在東海岸和西海岸的幾個港口還有一些其他工廠。它還控制了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和留尼汪島。
法國東印度公司嚴重依賴法國政府,法國政府透過提供國庫撥款、補貼和貸款等方式幫助它。
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政府在1723年之後任命其董事。
當時的法國國家是專制的、半封建的和不受歡迎的,並且飽受腐敗、效率低下和不穩定的困擾。
它不是具有前瞻性,而是腐朽的,受傳統束縛,總體上不適合時代。這種國家的控制必然會損害公司的利益。
1742年,法英兩國在歐洲爆發戰爭。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爭奪美洲的殖民地。另一個是他們在印度的貿易競爭。這種競爭因意識到莫臥兒帝國正在瓦解而加劇,因此貿易或領土的獎品可能比過去大得多。
英法在印度的衝突持續了近20年,並導致了英國在印度的勢力確立。

英國公司由於其在貿易方面的優勢而成為兩家公司中較富有的一個。它也擁有海軍優勢。
1745年,英國海軍在印度東南沿海俘獲了法國船隻,並威脅了本地治裡。
杜普雷
杜普雷是本地治裡的法國總督,是一位天才和富有想象力的政治家。在他的英明領導下,法國進行了報復,並於1746年佔領了馬德拉斯。

在被法國擊敗後,英國人呼籲卡納提克邦的納瓦布(馬德拉斯位於其領土內)拯救他們的殖民地免受法國的侵害。
納瓦布派出一支軍隊對抗法國人,以阻止這兩家外國貿易公司在他的土地上作戰。因此,納瓦布的1萬大軍與一支由230名歐洲人和700名接受西方訓練的印度士兵組成的法國小部隊在阿迪亞爾河畔的聖索恩發生衝突。
納瓦布被徹底擊敗。這場戰鬥表明,由於裝備和組織更好,西方軍隊對印度軍隊的巨大優勢。
1748年,英法之間的全面戰爭結束,作為和平協議的一部分,馬德拉斯被歸還給英國。
在卡納提克,昌達·薩希布開始密謀反對納瓦布安瓦爾丁,而在海德拉巴,阿薩夫·賈(尼扎姆·烏爾·穆爾克)的去世導致了他的兒子納西爾·瓊和孫子穆扎法爾·瓊之間的內戰。
杜普雷與昌達·薩希布和穆扎法爾·瓊秘密簽訂了一項條約,並利用他訓練有素的法軍和印度軍隊幫助他們。
1749年,這三方盟友在安布林的戰鬥中擊敗並殺死了安瓦爾丁。
卡納提剋落入昌達·薩希布的統治之下,他獎勵法國在本地治裡周圍獲得了80個村莊的贈予。
在海德拉巴,法國人取得了成功。納西爾·瓊被殺,穆扎法爾·瓊成為尼扎姆或德干的總督。
穆扎法爾·瓊獎勵法國公司在本地治裡附近以及著名的馬蘇利帕坦姆獲得了領土。
杜普雷派他最好的軍官布西率領法軍駐紮在海德拉巴。雖然這種安排的表面目的是保護尼扎姆免受敵人的侵害,但其真正目的是維護法國在其宮廷中的影響力。
當穆扎法爾·瓊向他的首都進軍時,他意外地被殺。布西立即扶持尼扎姆·烏爾·穆爾克的第三個兒子薩拉巴特·瓊登上王位。
作為回報,薩拉巴特·瓊將安得拉邦被稱為北方薩卡爾的地區授予法國,該地區包括穆斯塔法納加爾、埃洛爾、拉賈蒙德里和奇卡科爾四個地區。
法國最初試圖將印度諸邦作為朋友贏得;最後他們使他們成為附庸或衛星國。但英國人並沒有成為他們對手成功事件的旁觀者。為了抵消法國的影響力並增強自己的影響力,他們(英國人)一直在與納西爾·瓊和穆罕默德·阿里暗中勾結。
1750年,英國人決定全力支援穆罕默德·阿里。
羅伯特·克萊夫,公司的一名年輕職員,建議可以透過攻擊卡納提克的首都阿爾科特來解除法國對被圍困在特里奇諾波利的穆罕默德·阿里的壓力。該提議被接受,克萊夫僅率領200名英國士兵和300名印度士兵襲擊並佔領了阿爾科特。
杜普雷竭盡全力扭轉法國的不幸局面。但他幾乎沒有得到法國政府或法國東印度公司高階官員的支援。
最後,法國政府厭倦了在印度戰爭中的鉅額開支,並擔心失去其美洲殖民地,於是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並在1754年同意英國的要求,將杜普雷召回印度。
兩家公司(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短暫和平在1756年結束,當時英法之間爆發了另一場戰爭。
法國政府決心將英國人趕出印度,並派出一支由拉利伯爵率領的強大軍隊,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
法國艦隊被趕出印度水域,卡納提克的法國軍隊被打敗。
英國人取代法國人成為尼扎姆的保護者,並從他那裡獲得了馬蘇利帕坦姆和北方薩卡爾。
決定性的戰役於1760年1月22日在萬迪瓦什進行,當時英國將軍艾爾·庫特擊敗了拉利。戰爭於1763年隨著巴黎條約的簽署而結束。
印度的法國工廠得到了恢復,但它們不再能夠設防甚至配備足夠的駐軍。它們只能作為貿易中心;現在法國人生活在英國的保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