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政權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爭奪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統治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印度大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國大黨的先驅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言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1857年印度大起義的主要原因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
經濟原因
也許人民不滿的最重要原因是英國對印度的經濟剝削以及其傳統經濟結構的徹底破壞。
社會政治原因
起義的其他普遍原因是英國的土地收入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制度。特別是,大量的小農失去了土地,大部分債務人發現自己深陷債務泥潭。
普通民眾深受行政部門低層腐敗的困擾。警察、小官吏和低階法院臭名昭著地腐敗。
印度社會的中間和上層階級,尤其是在北方,因被排除在行政部門高薪職位之外而受到沉重打擊。
東印度公司取代印度統治者意味著突然撤銷了贊助,並使那些依靠贊助的人陷入貧困。
宗教佈道者、婆羅門和毛拉維,他們認為自己的未來受到威脅,將在傳播對外國統治的仇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英國人在印度始終是外國人。一方面,他們與印度人之間沒有社會聯絡或溝通。
與他們之前的外國征服者不同,他們甚至不與印度上層階級進行社交;相反,他們有一種種族優越感,並以蔑視和傲慢的態度對待印度人。
英國人來印度不是為了定居並將其變成家園。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讓自己致富,然後帶著印度的財富回到英國。
德里孟什·莫漢拉爾在起義期間一直忠於英國,他寫道,即使“那些在英國統治下變得富有的人也對英國的失敗表現出隱秘的喜悅。”另一位忠誠分子穆因丁·哈桑汗指出,人們將英國人視為“外國入侵者”。
英國軍隊在第一次阿富汗戰爭(1838-42年)和旁遮普戰爭(1845-49年)以及克里米亞戰爭(1854-56年)中遭受了重大挫折。
1855-56年,比哈爾邦和孟加拉邦的桑塔爾部落手持斧頭和弓箭起義,並透過暫時從其地區清除英國統治,展現了民眾起義的潛力。
英國最終贏得了這些戰爭並鎮壓了桑塔爾起義;然而,英國在主要戰役中遭受的災難表明,即使是亞洲軍隊,只要決心戰鬥,也能夠擊敗英國軍隊。
達爾豪西勳爵於1856年吞併阿瓦德,在印度普遍引起不滿,尤其是在阿瓦德。這在阿瓦德和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中製造了一種叛亂的氣氛。
達爾豪西的行動激怒了東印度公司計程車兵,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阿瓦德。
達爾豪西的吞併政策,使土邦統治者感到恐慌。他們現在發現,他們對英國人卑躬屈膝的忠誠未能滿足英國人對領土的貪婪。
例如,這種吞併政策直接導致了納納·薩希布、詹西女王和巴哈杜爾沙成為他們堅定的敵人。
納納·薩希布是巴吉·拉奧二世(最後一位佩什瓦)的養子。英國人拒絕向納納·薩希布提供他們支付給巴吉·拉奧二世的養老金,後者於1851年去世。
英國人堅持吞併詹西激怒了驕傲的拉克什米拜女王,她希望她的養子繼承她已故丈夫的王位。
1849年,達爾豪西宣佈巴哈杜爾沙的繼任者必須放棄歷史悠久的紅堡,搬到德里郊外的庫塔布的一個更簡陋的住所,這使莫臥兒王朝蒙羞。
1856年,坎寧宣佈,巴哈杜爾沙去世後,莫臥兒王朝將失去國王的稱號,而被稱為普通的王子。
宗教原因
在使人民反對英國統治方面,他們擔心英國統治危及他們的宗教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恐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基督教傳教士的活動,他們“隨處可見——在學校、醫院、監獄和市場”。
傳教士試圖進行改宗,並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進行了激烈而粗俗的公開攻擊。他們公開嘲笑和譴責人們長期珍視的風俗習慣。
1850年,政府頒佈了一項法律,允許改宗基督教的人繼承祖先的財產。
宗教情緒也因政府的官方政策而受到傷害,該政策對屬於寺廟和清真寺以及其神職人員或以前印度統治者免稅的慈善機構的土地徵稅。
許多依靠宗教活動謀生的婆羅門和穆斯林家庭被激怒,他們開始宣揚英國人試圖破壞印度的宗教。
士兵也有自己的宗教或種姓不滿。
軍方禁止士兵佩戴種姓和宗派標誌、鬍鬚或頭巾。
1856年,一項法令獲得透過,根據該法令,每位新兵都承諾在需要時服役,即使在海外。這傷害了士兵的感情,因為根據當時印度教的宗教信仰,越洋旅行是被禁止的,會導致失去種姓。
歷史原因
士兵對他們的僱主還有許多其他不滿。他們的英國軍官對他們表示輕蔑。
士兵的不滿是因為最近的一項命令,即他們在信德或旁遮普服役時將不會獲得外國服務津貼(巴塔)。這項命令導致大量士兵的薪資大幅減少。
士兵的不滿實際上由來已久。早在1764年,孟加拉就爆發了士兵譁變。當局透過槍殺30名士兵鎮壓了它。
1806年,維洛爾計程車兵譁變了,但被殘酷地鎮壓了。
1824年,駐紮在巴拉克普爾的第47團士兵拒絕走海路前往緬甸。該團被解散,其未武裝計程車兵遭到炮兵的射擊,士兵的首領被處以絞刑。
1844年,七個營因薪資和巴塔問題而譁變。
阿富汗戰爭期間,駐紮在阿富汗計程車兵也接近譁變。兩名蘇貝達爾,一名穆斯林和一名印度教徒,因表達了軍隊中的不滿而被槍殺。
起義的開始 - 觀點
目前尚不清楚1857年起義是自發的、無計劃的,還是精心策劃和秘密組織的結果。
起義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由於他們是非法行動,所以可能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英國人壓制了任何有利於起義的言論,並對任何試圖陳述他們一方故事的人採取了強硬措施。
一群歷史學家和作家斷言,起義是一場廣泛而有組織的陰謀的結果。他們指出了查帕提和紅蓮花的傳播,以及遊蕩的聖人、法基爾和馬達裡的宣傳。
歷史學家說,許多印度軍隊都精心聯絡在一個秘密組織中,該組織已將1857年5月31日確定為所有軍隊起義的日子。
據說納納·薩希布和費扎巴德的艾哈邁德沙毛拉維在這次陰謀中發揮了領導作用。
其他一些作家同樣有力地否認在起義的策劃過程中有任何精心的計劃。他們指出,在起義之前或之後,沒有發現任何表明有組織陰謀的紙片,也沒有任何證人站出來提出這樣的說法。
真相可能介於這兩種極端觀點之間。很可能存在一個有組織的起義陰謀,但當起義意外爆發時,該組織尚未取得充分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