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歷史教程
- 現代印度歷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政權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同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歷史 - 穆罕默德沙
穆罕默德沙近30年(1719-1748)的漫長統治是挽救帝國的最後機會。但穆罕默德沙並非當世英才。他頭腦簡單,輕浮,過分沉溺於安逸奢華的生活。

穆罕默德沙忽視了國家大事。他沒有全力支援尼扎姆-烏爾-穆爾克等知識淵博的大臣,反而屈服於腐敗無能的奉承者的邪惡影響,並對其大臣進行陰謀陷害。他甚至參與了其寵臣收受的賄賂。
對皇帝反覆無常和多疑的性格以及宮廷中不斷的爭吵感到厭惡,當時最有權勢的貴族尼扎姆-烏爾-穆爾克決定追逐自己的野心。他於1722年成為大臣,並進行了大力改革行政管理的嘗試。
尼扎姆-烏爾-穆爾克決定拋棄皇帝及其帝國,另立門戶。他於1724年10月辭去職務,南下到德干地區建立海得拉巴邦。“他的離開象徵著忠誠和美德從帝國的逃離。”
尼扎姆-烏爾-穆爾克撤走後,許多邦國的zamindars、rajas和nawabs紛紛舉起反抗和獨立的大旗。例如孟加拉、海得拉巴、阿瓦德、旁遮普和馬拉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