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帝國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統治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行政政策
- 英國經濟政策
- 交通與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文化政策
- 社會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印度國民大會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印度國民大會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史 - 馬拉地帝國
馬拉地帝國的興衰
對日漸衰落的莫臥兒帝國而言,最主要的挑戰來自馬拉地王國,它是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事實上,只有它擁有填補莫臥兒帝國解體後產生的政治真空的力量。
馬拉地王國湧現出一批完成此項任務所需的傑出的指揮官和政治家。但馬拉地薩瓦爾德缺乏團結,也缺乏建立全印度帝國所需的遠見和計劃。
沙胡是希瓦吉的孫子,自1689年起便被奧朗則布囚禁。
奧朗則布以極大的尊嚴、榮譽和體諒對待沙胡及其母親,充分滿足他們的宗教、種姓和其他需求,或許希望與沙胡達成政治協議。
奧朗則布死後,沙胡於1707年獲釋。
沙胡在薩塔拉與他的姑姑塔拉·拜在科爾哈普爾之間爆發了內戰,塔拉·拜自1700年以來一直以她兒子希瓦吉二世的名義進行反莫臥兒鬥爭,她的丈夫拉賈·拉姆已去世。
馬拉地薩瓦爾德,每個人都擁有眾多僅效忠於自己計程車兵,開始站在權力爭奪的其中一方。
馬拉地薩瓦爾德利用這次機會,透過與兩位權力爭奪者討價還價來增加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與德干的莫臥兒總督暗中勾結。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
在沙胡與科爾哈普爾的對手之間發生的衝突中,在沙胡國王的大臣兼首相巴拉吉·維什瓦納特的領導下,形成了新的馬拉地政府體系。
馬拉地歷史上佩什瓦統治時期是意義最為重大的時期,在此期間,馬拉地邦發展成為一個帝國。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一位婆羅門,最初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稅務官員,後來一步步升遷。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忠誠地為沙胡服務,幫助他鎮壓了敵人。他精於外交,贏得了許多馬拉地大薩瓦爾德的支援。
1713年,沙胡任命他為佩什瓦或穆爾克·普拉丹(首席大臣)。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逐漸鞏固了沙胡和自己對馬拉地薩瓦爾德以及除科爾哈普爾以南地區(拉賈·拉姆的後裔統治)以外的大部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控制。
佩什瓦將其權力集中在自己的職位上,使其他大臣和長官黯然失色。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充分利用了莫臥兒官員之間的內部衝突來增強馬拉地的力量。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誘使祖爾菲卡爾汗支付了德干的 चौथ 和 सरदेशमुखी。
所有先前構成希瓦吉王國的領土都歸還給了沙胡,沙胡還被分配了德干六個省份的 चौथ 和 सरदेशमुखी。
1719年,巴拉吉·維什瓦納特率領一支馬拉地軍隊陪同賽義德·侯賽因·阿里汗前往德里,並幫助賽義德兄弟推翻了法魯克西爾。
在德里,巴拉吉·維什瓦納特和其他馬拉地薩拉達爾親眼目睹了帝國的軟弱,並充滿了向北方擴張的野心。
巴拉吉·維什瓦納特於1720年去世,他20歲的兒子巴吉·拉奧一世繼任佩什瓦。儘管年輕,但巴吉·拉奧一世是一位勇敢而傑出的指揮官,也是一位雄心勃勃且聰明的政治家。
巴吉·拉奧被描述為“繼希瓦吉之後最偉大的游擊戰術大師”。
在巴吉·拉奧的領導下,馬拉地人對莫臥兒帝國發動了無數次戰役,試圖迫使莫臥兒官員首先給予他們徵收廣大地區 चौथ 的權利,然後將這些地區割讓給馬拉地王國。
到1740年巴吉·拉奧去世時,馬拉地人已經控制了馬爾瓦、古吉拉特和邦德爾坎德的部分地區。在此期間,Gaekwad、Holkar、Sindhia 和 Bhonsle 等馬拉地家族開始嶄露頭角。
巴吉·拉奧於1740年4月去世。在他短短的20年統治期間,他改變了馬拉地邦的性質。從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王國發展成為一個向北方擴張的帝國(如下面的地圖所示)。

巴吉·拉奧的18歲兒子巴拉吉·巴吉·拉奧(也稱為納納·薩希布)從1740年到1761年擔任佩什瓦。他和他父親一樣有能力,但精力稍遜。
沙胡國王於1749年去世,在他的遺囑中,他將所有國家事務的管理權交給了佩什瓦。
佩什瓦的職位已經成為世襲職位,佩什瓦是事實上的統治者。現在佩什瓦成為行政部門的正式首腦,作為這一事實的象徵,將政府遷至他的總部浦那。
巴拉吉·巴吉·拉奧遵循他父親的腳步,進一步向不同方向擴充套件帝國,將馬拉地的力量推向頂峰。馬拉地軍隊現在橫掃整個印度。
馬拉地對馬爾瓦、古吉拉特和邦德爾坎德的控制得到鞏固。
孟加拉反覆遭到入侵,1751年,孟加拉的納瓦布不得不割讓奧里薩。
在南部,邁索爾邦和其他一些小邦被迫繳納貢賦。
1760年,海德拉巴的尼扎姆在烏德吉爾戰役中戰敗,被迫割讓了大量領土,年收入為62拉克盧比。
後來,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到來及其與北印度主要王國的結盟(包括與羅希爾坎德的納吉布-烏德-道拉;阿瓦德的舒賈-烏德-道拉等結盟)導致了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1761年1月14日)。
馬拉地軍隊沒有獲得任何盟友和支援,因此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被徹底擊敗。
佩什瓦的兒子維什瓦斯·拉奧、薩達希夫·拉奧·鮑以及眾多其他馬拉地指揮官都在戰場上喪生,近28000名士兵也陣亡。逃脫者遭到阿富汗騎兵的追擊,並遭到帕尼帕特地區的賈特人、艾赫爾人和古賈爾人搶劫和洗劫。
佩什瓦正在向北進軍以幫助他的堂兄,聽到這一悲慘的訊息(即帕尼帕特戰敗)後震驚不已。他本來就病重,這加速了他的死亡,他於1761年6月去世。
馬拉地在帕尼帕特的失敗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他們失去了軍隊中的精英,政治聲望也遭受了沉重打擊。
阿富汗人沒有從他們的勝利中獲益。他們甚至無法控制旁遮普。事實上,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並沒有決定誰將統治印度,而是決定了誰不會統治印度。因此,為英國在印度崛起掃清了道路。
17歲的馬達夫·拉奧於1761年成為佩什瓦。他是一位有才華計程車兵和政治家。
在短短的11年內,馬達夫·拉奧恢復了馬拉地帝國失去的財富。他擊敗了尼扎姆,迫使邁索爾的的海達爾·阿里繳納貢賦,並透過擊敗羅希拉人和征服拉其普特邦和賈特首領重新確立了對北印度的控制。
1771年,馬拉地人將皇帝沙阿·阿蘭帶回德里,沙阿·阿蘭現在成為他們的養老金領取者。
然而,馬拉地人再次遭受打擊,因為馬達夫·拉奧於1772年死於肺結核。
馬拉地帝國現在處於混亂狀態。在浦那,巴拉吉·巴吉·拉奧的弟弟雷格納特·拉奧與馬達夫·拉奧的弟弟納拉揚·拉奧之間展開了權力鬥爭。
納拉揚·拉奧於1773年被殺。他被他的遺腹子薩瓦伊·馬達夫·拉奧繼任。
由於沮喪,拉格納特·拉奧接近英國人,並試圖在他們的幫助下奪取權力。這導致了第一次英馬拉地戰爭。
薩瓦伊·馬達夫·拉奧於1795年去世,由拉格納特·拉奧的兒子、毫無價值的巴吉·拉奧二世繼位。
英國人現在已經決定結束馬拉地人對他們在印度的統治地位的挑戰。
英國人透過巧妙的外交手段分化了相互爭鬥的馬拉地薩達爾,然後在1803-1805年的第二次馬拉地戰爭和1816-1819年的第三次馬拉地戰爭中,分別擊敗了他們。
雖然允許其他馬拉地邦國作為附屬國存在,但佩什瓦家族被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