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社會改革



  • 許多印度人意識到,社會和宗教改革是按照現代模式全面發展國家以及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的必要條件。

  • 1858年之後,早期的改革趨勢得到了擴大。羅摩·摩漢·羅伊和維迪亞薩加爾等早期改革家的工作,被主要的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進一步推進。

宗教改革

  • 懷著將他們的社會適應科學、民主和民族主義的現代世界需求的願望,並決心排除一切障礙,有思想的印度人著手改革他們的傳統宗教。

婆羅摩薩瑪社

  • 1843年之後,由羅摩·摩漢·羅伊創立的婆羅摩傳統由德溫德拉納特·泰戈爾繼承,1866年之後由克希布·錢德拉·森繼承。

  • 德溫德拉納特·泰戈爾否認吠陀經是絕對正確的教義。

  • 婆羅摩薩瑪社努力透過消除弊端、將其建立在一神崇拜和吠陀經以及奧義書的教義之上,以及融入西方現代思想的最佳方面來改革印度教。

  • 婆羅摩薩瑪社否認需要一個解釋宗教著作的祭司階級。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能力藉助自己的智慧來決定宗教書籍或原則中什麼正確什麼錯誤。

  • 婆羅摩教徒基本上反對偶像崇拜和迷信的習俗和儀式,事實上,反對整個婆羅門體系;他們可以在沒有祭司調解的情況下崇拜一神。

  • 婆羅摩教徒也是偉大的社會改革家。他們積極反對種姓制度和童婚;並支援婦女的整體提升,包括寡婦再婚,以及向男女普及現代教育。

  • 婆羅摩薩瑪社在19世紀下半葉因內部紛爭而削弱。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宗教改革

  • 1840年,帕拉馬漢斯曼達利在孟買發起宗教改革,旨在反對偶像崇拜和種姓制度。

  • 也許最早在印度西部的宗教改革家是戈帕爾·哈里·德什穆克,俗稱“ लोकहितवादी”。他用馬拉地語寫作,對印度教正統觀念進行了有力的理性主義批判,並宣揚宗教和社會平等。

  • 後來,普拉薩納薩瑪社成立,其目的是根據現代知識改革印度教的思想和實踐。

  • 它宣揚一神崇拜,並試圖將宗教從種姓正統觀念和祭司統治中解放出來。

  • 其兩位偉大的領導人是著名的梵文學者和歷史學家R.G.班達卡爾和馬哈德夫·戈文德·拉納德(1842-1901)。

  • 普拉薩納薩瑪社受到婆羅摩薩瑪社的強烈影響。由於泰盧固改革家維雷薩林加姆的努力,其活動也擴充套件到南印度。

神智學會

  • 神智學會由美國夫人H.P.布拉瓦茨基上校H.S.奧爾科特創立,他們後來來到印度,並在1886年在馬德拉斯附近的阿迪亞爾建立了該學會的總部。

Annie Besant
  • 由於安妮·貝贊特夫人的領導(她於1893年來印度),神智運動很快在印度興起。

  • 神智論者提倡復興和加強印度教、瑣羅亞斯德教和佛教的古老宗教。

  • 神智論者承認靈魂輪迴的教義。他們還宣揚人類普遍博愛。

  • 這是一個由西方人領導的運動,他們讚美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傳統。

  • 神智運動幫助印度人恢復了自信,儘管它傾向於讓他們對過去的光輝產生虛假的自豪感。

  • 貝贊特夫人在印度的許多成就之一是在貝拿勒斯建立了中央印度學校,後來由馬丹·莫漢·馬拉維亞發展成為貝拿勒斯印度大學。

穆斯林中的宗教改革

  • 穆斯林文學協會於1863年在加爾各答成立。該協會根據現代思想促進對宗教、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討論,並鼓勵上層和中產階級穆斯林接受西方教育。

帕西教徒中的宗教改革

  • 1851年,由納羅吉·福爾登吉、達達巴伊·納羅吉、S.S.孟加利等人發起雷胡邁·馬茲達亞桑薩巴或宗教改革協會。

  • 宗教改革協會積極反對宗教領域的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並啟動了帕西社會習俗的現代化,涉及婦女教育、婚姻和婦女的社會地位。

錫克教徒中的宗教改革

  • 錫克教徒中的宗教改革始於19世紀末,當時在阿姆利則成立了卡爾薩學院。

  • 1920年,阿卡利運動在旁遮普邦興起。阿卡利人的主要目標是淨化古魯德瓦拉(錫克教聖地)的管理。

  • 這些古魯德瓦拉由虔誠的錫克教徒捐贈了大量的土地和金錢。但他們最終被腐敗自私的馬漢特們專制地管理。

  • 在阿卡利人的領導下,錫克教民眾於1921年對馬漢特和政府(政府曾給予他們援助)發起了強大的 सत्याग्रह。

  • 阿卡利人很快迫使政府於1922年透過新的錫克教古魯德瓦拉法案,該法案後來於1925年進行了修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