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政權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與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國大黨的先驅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同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 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現代印度史 - 國大黨與改革
印度國民大會後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憲政改革
經濟改革
行政改革
政治工作方法
讓我們分別簡要地討論一下:
憲政改革
從1885年到1892年,民族主義領導人要求擴大和改革立法委員會。他們要求在委員會中為民選代表提供席位,並增加委員會的權力。
英國政府迫於他們的抗議,通過了1892年的《印度議會法案》。根據該法案,帝國立法委員會和各省委員會的成員人數都增加了。
一些委員會成員可以由印度人間接選舉產生,但官員的多數地位保持不變。
委員會也被賦予了討論年度預算的權利,儘管他們不能對預算進行投票。
民族主義者對1892年的法案完全不滿意,並宣佈它是一個騙局。他們要求印度人在委員會中擁有更大的份額,並要求賦予他們更廣泛的權力。特別是,他們要求印度人控制公共財政,並提出了早些時候成為美國人民在獨立戰爭期間的民族呼聲的口號:“沒有代表權就沒有納稅權”。
到20世紀初,民族主義領導人進一步提出,要求在英國帝國範圍內實現“Swarajya”(自治),仿效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自治殖民地。
戈卡勒於1905年在國大黨平臺上提出了這一要求,達達拜·諾羅吉於1906年也提出了這一要求。
經濟改革
達達拜·諾羅吉早在1881年就宣稱,英國統治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不斷加劇的、並且每天都在加劇的外國入侵”,它“徹底地、儘管是逐漸地,毀滅著這個國家”。
民族主義者指責英國人摧毀了印度的本土工業。他們提出的消除印度貧困的主要補救措施是迅速發展現代工業。
印度人民為推廣swadeshi(國貨)的理念和抵制英國商品以促進印度工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896年,浦那和其他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城鎮的學生作為更大規模的swadeshi運動的一部分,公開焚燒外國服裝。
印度人積極爭取改善種植園工人的工作條件。
民族主義者宣佈高額稅收是印度貧困的原因之一,並要求廢除鹽稅和降低土地收入。
民族主義者譴責印度政府的高額軍費開支,並要求削減軍費。
行政改革
當時印度人最希望看到的行政改革是行政部門高階職位印度化。他們從經濟、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提出了這一要求。
從經濟角度來看,歐洲人壟斷高階職位有害於兩方面:
歐洲人的薪酬非常高,這使得印度的行政管理成本很高——擁有類似資格的印度人可以用較低的薪水僱用;以及
歐洲人將大部分薪水匯出印度,他們的養老金在英國支付。這加劇了印度財富的流失。
從政治角度來看,民族主義者希望這些(民政)部門的印度化將使行政管理更能滿足印度人的需求,因此他們:
要求將司法權與行政權分離;
反對縮減陪審團的權力;
反對政府解除民眾武裝的政策;
要求政府信任人民,賦予他們持有武器的權利,從而在需要時保衛自己和自己的國家;
敦促政府承擔和發展國家福利事業;
要求為技術和高等教育提供更多便利;
敦促發展農業銀行,以使農民免受放債人的控制;以及
要求擴大醫療保健設施和改進警務系統,使其誠實、高效和受到民眾歡迎。
政治工作方法
直到1905年,印度民族運動一直由經常被描述為溫和民族主義者或溫和派的領導人主導。
溫和派的政治方法可以概括為: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憲政鬥爭,以及緩慢而有序的政治進步。
溫和派認為,如果形成和組織公眾輿論,並透過請願書、集會、決議和演講向當局提出民眾要求,那麼當局將逐步、一步一步地滿足這些要求。
1889年,英國委員會創辦了一份名為“India”的期刊。
達達拜·諾羅吉在英國花費了大部分時間和收入,向英國人民宣傳印度的訴求。
溫和派真誠地相信,在那個歷史階段,印度與英國保持政治聯絡符合印度的利益。因此,他們計劃不是驅逐英國人,而是改變英國統治,使其接近民族統治。
後來,當溫和派注意到英國統治的弊端以及政府未能接受民族主義者提出的改革要求時,他們中的許多人停止了對英國統治的效忠言論,並開始要求印度自治。
從一開始,許多民族主義領導人就不相信英國人的善意。他們相信依靠人民自身採取政治行動和自身的力量。
蒂拉克和許多其他領導人和報紙編輯代表了這種趨勢,後來被稱為激進派或激進民族主義者。
政府的態度
英國當局從一開始就對興起的民族主義運動懷有敵意,並對國民大會產生了懷疑。
英國官員將民族主義領導人斥為“不忠的babus”(印度文職人員),“煽動的brahmins”(婆羅門)和“暴力的villains”(惡棍)。
隨著英國人逐漸意識到,國民大會不會成為當局手中的工具,反而逐漸成為印度民族主義的中心,英國官員開始公開批評和譴責國民大會和其他民族主義發言人。
1887年,杜弗林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抨擊了國民大會,並嘲笑它僅僅代表了“一小部分人”。
1900年,柯爾尊勳爵向國務大臣宣佈:“國大黨搖搖欲墜,即將垮臺,我在印度期間的宏偉目標之一就是協助它走向和平的終結”。
英國當局還進一步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他們鼓勵賽義德·艾哈邁德·汗、貝拿勒斯王公希瓦·普拉薩德和其他親英人士發起反國大黨運動。
一些批評人士認為,民族主義運動和國民大會在其早期階段沒有取得多大成就;然而,它確立了印度必須為了印度人的利益而統治的政治真理,並將民族主義問題變成了印度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