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西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裡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塔的力量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社會分裂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決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導言
印度民族運動早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外國統治的罪惡以及培養愛國主義的必要性。它為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訓練。
人們強烈要求採取比會議、請願、紀念活動和在立法委員會發表講話更強有力的政治行動和方法。
認識到英國統治的真實性質
溫和民族主義者的政治是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之上的:英國統治可以從內部進行改革。但關於政治和經濟問題的知識的傳播逐漸削弱了這種信念。
民族主義作家和煽動者譴責英國統治造成了人民的貧困。有政治意識的印度人確信,英國統治的目的是在經濟上剝削印度,即以印度為代價來富裕英國。
民族主義者意識到,除非英國帝國主義被印度人民控制和管理的政府所取代,否則印度在經濟領域幾乎無法取得任何進展。
1898年,一項法律規定,煽動對外國政府的“不滿情緒”是一種犯罪。
1899年,加爾各答市政委員會的印度成員人數減少了。
1904年,《印度官方機密法案》透過,限制了新聞自由。
納圖兄弟在1897年未經審判就被驅逐出境;甚至對他們的指控也沒有公開。
1897年, लोकमान्य तिलक和其他報社編輯因煽動人民反對外國政府而被判處長期監禁。
溫和派領導人戈卡勒抱怨說:“官僚機構變得坦率的自私,公開敵視民族願望。”
民族主義者認為,1904年《印度大學法案》是試圖將印度大學置於更嚴格的官方控制之下,並遏制高等教育發展的嘗試。
逐漸地,越來越多的印度人相信,為了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進步,自治是必不可少的,政治奴役意味著阻礙印度人民的成長。
自尊和自信心的增強
到19世紀末,印度民族主義者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強了。他們對自己的治理能力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有了信心。
蒂拉克和比平·錢德拉·帕爾宣揚自尊的資訊,並要求民族主義者依靠印度人民的品格和能力。
民族主義者教導人們,他們悲慘狀況的補救辦法在於他們自己手中,因此他們應該變得無所畏懼和強大。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雖然不是政治領袖,但他反覆強調:“如果世界上有什麼罪惡,那就是軟弱;避免一切軟弱,軟弱是罪惡,軟弱是死亡……這就是真理的考驗——任何在身體上、智力上和精神上使你軟弱的東西,都應將其視為毒藥,其中沒有生命,它不可能是真實的。”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寫道:“印度唯一的希望來自民眾。上層階級在身體上和道德上都已死亡。”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成為激進民族主義的最佳傳播者和追隨者,這既是因為他們工資低或失業,也是因為他們接受了現代思想、政治以及歐洲和世界歷史的教育。
激進民族主義思想學派的出現
從民族運動開始,國內就存在著一個激進民族主義學派。這個學派在孟加拉由拉傑納賴恩·博斯和阿什維尼·庫馬爾·達特代表,在馬哈拉施特拉由維什努·沙斯特里·奇普倫卡爾代表。
激進學派最傑出的代表是巴爾·甘加達爾·蒂拉克,後來被人們稱為 लोकमान्य तिलक。

蒂拉克出生於1856年。從孟買大學畢業之日起,他就將畢生精力奉獻於國家服務。
從1889年起,蒂拉克編輯了《凱薩里報》,並在其專欄中宣揚民族主義,教導人們成為勇敢、自力更生、無私為印度獨立事業而奮鬥的戰士。
1893年,蒂拉克開始利用傳統的宗教甘尼什節透過歌曲和演講傳播民族主義思想,1895年,他發起溼婆吉節,透過樹立溼婆吉的榜樣來激發馬哈拉施特拉邦年輕人的民族主義熱情。
在1896-1897年期間,蒂拉克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發起了一場“拒交稅”運動。他要求馬哈拉施特拉邦遭受饑荒的農民,如果他們的莊稼歉收,就拒絕繳納土地稅。
噹噹局在1897年以傳播仇恨和煽動對政府不滿為由逮捕蒂拉克時,他樹立了真正的勇敢和犧牲的榜樣。他拒絕向政府道歉,並被判處18個月的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