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歷史教程
- 現代印度歷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爆發
- 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人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的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鞏固英國統治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與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變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同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不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增長
- 民族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引言
20世紀20年代,社會主義和共產黨團體開始出現。M·N·羅伊成為第一位當選共產國際領導人的印度人。
1924年,政府逮捕了穆扎法爾·艾哈邁德和S·A·丹吉,指控他們傳播共產主義思想,並與參與坎普爾陰謀案的其他人員一起對他們提起訴訟。
1928年,在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的領導下,農民組織了“拒繳稅運動”,並贏得了他們的訴求。
工會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初在**全印貿易聯合會**的領導下發展壯大。
全印貿易聯合會成立於1920年10月,地點在孟買。
革命運動的復甦
第一次不合作運動的失敗導致了革命運動的復興。因此,在一次全印會議之後,**印度斯坦共和國協會**於1924年10月成立,旨在組織武裝革命。
革命者很快便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1928年,在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的領導下,將該組織的名稱從“印度斯坦共和國協會”改為“印度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國協會”。
1929年4月8日,巴加特·辛格和B·K·杜特在中央立法議會投擲了一枚炸彈,以抗議透過《公共安全法案》,該法案將減少公民自由。
炸彈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因為它被故意製造成了無害的。目的是不是殺人,而是如一份恐嚇傳單所說,“讓聾子聽到”。
巴加特·辛格和B·K·杜特在投擲炸彈後本可以輕鬆逃脫,但他們卻故意選擇被捕,因為他們想利用法庭作為革命宣傳的平臺。
1930年4月,在蘇里亞·森的領導下,對吉大港的政府軍械庫進行了策劃的突襲。
孟加拉邦革命運動的一個顯著方面是年輕女性的參與。
為了抗議監獄中糟糕的條件,**賈廷·達斯**進行了絕食抗議;結果,他在63天的史詩般的絕食後殉難。
儘管有大量的抗議,巴加特·辛格、蘇赫德夫和拉吉古魯還是於1931年3月23日被處決。
1931年2月,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在一個公共公園與警察發生槍戰時喪生;後來這個公園被改名為阿扎德公園(位於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
蘇里亞·森於1933年2月被捕,不久後被絞死。
1929年3月,31名著名的工會和共產黨領導人(包括3名英國人)被捕,並在持續了4年的審判(被稱為梅魯特陰謀案)後,被判處長期監禁。
抵制西蒙委員會
1927年11月,英國政府任命了印度法定委員會,負責憲政改革工作,以其主席約翰·西蒙的名字命名為“西蒙委員會”。
西蒙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是英國人,這遭到所有印度人的一致抗議。

1927年,在安薩里博士主持的馬德拉斯會議上,國民大會決定“在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上”抵制西蒙委員會。
1928年2月3日,西蒙委員會抵達孟買的那一天,宣佈了全國罷工。無論委員會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罷工和黑旗示威的迎接,口號是**“西蒙滾回去”**。
尼赫魯報告
第一次在德里,然後在浦那召開了各黨派會議。會議任命了一個由莫蒂拉爾·尼赫魯領導的小組委員會,成員包括阿里·伊瑪目、泰吉·巴哈杜爾·薩普魯和蘇巴斯·錢德拉·鮑斯。
1928年8月,小組委員會提交了其報告,稱為**“尼赫魯報告”**。
尼赫魯報告建議:
應將實現自治領地位視為“下一步的直接目標”;
印度應是一個建立在語言省份和省級自治基礎上的聯邦;
行政部門應完全對立法部門負責;
選舉應採用聯合選區制,並以普選製為基礎;以及
立法機構中的席位應為宗教少數群體保留10年。
不幸的是,1928年12月在加爾各答舉行的全體會議未能透過尼赫魯報告。
一些屬於穆斯林聯盟、印度教大議會和錫克教聯盟的宗派主義領導人提出了異議。
穆斯林聯盟本身也因民族主義和宗派主義而分裂。在這個時候,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提出了他“十四點”的要求,其中包括:
單獨選區;
中央立法機構中三分之一的席位由穆斯林佔據;
在孟加拉邦和旁遮普邦為穆斯林保留與人口比例相符的席位;以及
將剩餘權力賦予各省。
印度教大議會譴責尼赫魯報告偏袒穆斯林。因此,民族團結的前景被宗派團體所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