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20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大黨內外迅速發展。

  • 1929年,美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或蕭條,逐漸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導致大規模的經濟困境和失業(遍及全球)。但蘇聯的經濟形勢恰恰相反。不僅沒有衰退,而且在1929年至1936年間,蘇聯成功完成了頭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的工業產量增長了四倍多。

  • 因此,世界經濟蕭條使資本主義制度聲名狼藉,並引起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經濟計劃的關注。結果,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和農民。

  • 經濟蕭條也惡化了印度農民和工人的狀況。到1932年底,農產品的價格下降了50%以上。

  • 僱主試圖降低工資。全國各地的農民開始要求土地改革、降低土地稅和租金,以及減輕債務。

  • 工廠和種植園的工人越來越多地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和承認他們的工會權利。因此,城市中的工會和許多地區的基層組織(農民工會)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北方邦、比哈爾邦、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旁遮普邦。

  • 第一個全印農民組織——全印基層組織於1936年成立。農民也開始更積極地參與民族運動。

  • 尼赫魯在1936年勒克瑙國大黨大會上的主席致辭中,敦促國大黨接受社會主義作為其目標,並使其更貼近農民和工人階級。

  • 1938年,儘管甘地反對,蘇巴斯·錢德拉·鮑斯仍被再次選為國大黨主席。然而,甘地及其支持者在國大黨工作委員會的反對迫使鮑斯於1939年辭去了國大黨主席的職務。

國大黨與國際事務

  • 在1935年至1939年期間,國大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發展。它逐漸發展出一項基於反對帝國主義擴張的對外政策。

  • 1927年2月,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代表國大黨出席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受壓迫民族大會,該大會由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遭受經濟或政治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的政治流亡者和革命者組織。

  • 1927年,國大黨馬德拉斯會議警告政府,印度人民不會支援英國為其帝國主義目標而進行的任何戰爭。

土邦的鬥爭

  • 包括拉傑科特、齋浦爾、克什米爾、海德拉巴、特拉凡科爾等許多邦都進行了民眾鬥爭。

  • 許多土邦的人民開始組織運動,爭取民主權利和人民政府。

  • 全印土邦人民會議已於1927年12月成立,以協調不同邦的政治活動。

  • 在1935年的《印度政府法案》中,擬議的聯邦結構旨在制衡民族主義勢力。規定土邦將在上議院獲得2/5的席位,在下議院獲得1/3的席位。

  • 海德拉巴的尼扎姆宣佈,民眾運動是反穆斯林的;克什米爾大君稱其為反印度教的;而特拉凡科爾大君則聲稱基督徒是民眾運動背後的推手。

  • 國大黨支援土邦人民的鬥爭,並敦促土邦實行民主的代議政府,並賦予基本的公民權利。

  • 1938年,當國大黨確定其獨立目標時,其中包括土邦的獨立。

  • 1939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成為全印土邦人民會議主席。土邦人民的運動喚醒了土邦人民的民族意識。它還在整個印度傳播了一種新的統一意識。

宗派主義的增長

  • 1940年,穆斯林聯盟透過一項決議,要求瓜分國家,並在獨立後建立一個名為巴基斯坦的國家。

  • 穆斯林聯盟的宣傳活動得益於印度教徒中存在諸如印度教大議會之類的宗派組織。

  • 印度教宗派主義者回應穆斯林宗派主義者的說法,宣稱印度教徒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土地。因此,他們也接受了“兩個民族理論”。

  • 印度教宗派主義者積極反對為少數民族提供充分保障的政策,以消除他們對被多數派統治的恐懼。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