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克西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帝國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的地位
- 藝術和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爭鬥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威靈頓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蔓延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判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國大黨的先驅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邦的分裂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聯盟
- 爭取斯瓦拉日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裡安瓦拉·巴格慘案
- खिलाफ़त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二戰時期的民族運動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1857年起義的結果
起義被鎮壓了。純粹的勇氣無法戰勝一個強大而堅決的敵人,他們計劃著他們的每一步。
在1857年9月20日,英國人經過長時間的激烈戰鬥後佔領德里,給叛軍以沉重的打擊。
年邁的皇帝巴哈杜爾沙被俘。皇室王子們被俘虜並在現場被屠殺。皇帝被審判後流放到仰光,於1862年在那裡去世。

勞倫斯、奧特蘭、哈維洛克、尼爾、坎貝爾和休·羅斯是那些在起義過程中獲得軍事榮譽的英國指揮官。
起義的所有偉大領袖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納納·薩希布在坎普爾被擊敗。他直到最後都拒不投降,並在1859年初逃往尼泊爾,從此銷聲匿跡。
坦蒂亞·託佩逃到了中印度的叢林中,在那裡他進行了殘酷而英勇的游擊戰,直到1859年4月,他被一位地主朋友出賣,在睡夢中被俘。他在1859年4月15日經過匆忙的審判後被處死。
冉西女王早些時候在1858年6月17日的戰場上犧牲了。
到1859年,昆瓦爾·辛格、巴赫特·汗、巴雷利的汗·巴哈杜爾·汗、納納·薩希布的兄弟拉奧·薩希布和毛拉維·艾哈邁德拉都死了,而阿瓦德的貝甘則被迫躲藏在尼泊爾。
到1859年底,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完全恢復,但起義並非徒勞無功。這是印度人民第一次為擺脫英國帝國主義而進行的偉大斗爭。它為現代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起義的弱點
印度土兵和人民缺乏現代武器和其他戰爭物資。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使用長矛和劍等古代武器作戰。
印度土兵和其他起義參與者組織也很差。存在溝通障礙,他們缺乏共識。
叛軍部隊沒有共同的行動計劃、權威的領導或集中的領導。
土兵勇敢無私,但也紀律散漫。有時他們的行為更像是一群暴民,而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
全國各地的起義完全沒有協調。
一旦印度人民推翻了某一地區的英國統治,他們就不知道該建立什麼樣的權力來取代它。
他們未能形成統一的行動。他們互相猜疑和嫉妒,經常陷入自殺性的爭吵。例如,阿瓦德的貝甘與毛拉維·艾哈邁德拉發生爭吵,莫臥兒王子與土兵將軍發生爭吵。
農民摧毀了稅收記錄和放債人的賬簿,推翻了新的地主,變得被動,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
現代民族主義在印度還不為人知。愛國主義意味著熱愛自己的小地方、地區,最多是自己的邦。
事實上,1857年的起義在團結印度人民和賦予他們屬於同一個國家的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