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印度史 - 與緬甸的關係



  • 緬甸和英屬印度之間的衝突始於邊境衝突。它被擴張主義的野心煽動。

  • 英國商人對緬甸的森林資源垂涎欲滴,並渴望促進其製造品的出口到緬甸人民中。

  • 英國當局還希望阻止法國在緬甸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商業和政治影響的擴張。

  • 透過三次連續的戰爭,獨立的緬甸王國在19世紀被英國征服。

第一次緬甸戰爭,1824-26

  • 緬甸和英屬印度在18世紀末形成了共同的邊界,當時兩者都是擴張的勢力。

  • 經過幾個世紀的內部衝突,緬甸在1752年至1760年間由阿拉雄帕亞王統一。

  • 阿拉雄帕亞王的繼承人博道帕亞,從伊洛瓦底江上的阿瓦統治,多次入侵暹羅,擊退了許多中國入侵,並征服了阿拉幹(1785年)和馬尼普爾(1813年)的邊境州,將緬甸的邊界推進到英屬印度。他繼續向西擴張,威脅到阿薩姆邦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

  • 1822年,緬甸人征服了阿薩姆邦。緬甸佔領阿拉乾和阿薩姆邦導致孟加拉和緬甸之間界限不清的邊界持續摩擦。

  • 緬甸政府向英國當局施壓,要求他們採取行動打擊叛亂分子(阿拉幹難民),並將他們移交給緬甸當局。

  • 追捕叛亂分子的緬甸軍隊經常越過印度領土。1823年,在吉大港-阿拉幹邊境關於沙普里島的佔領問題上發生了衝突,該島首先被緬甸佔領,然後被英國佔領。

  • 緬甸關於中立化該島的提議被英國拒絕,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開始加劇。

  • 緬甸佔領馬尼普爾和阿薩姆邦是兩國之間衝突的另一個根源。英國當局認為這對他們在印度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應對這一威脅,他們在卡恰爾和Jaintia等戰略邊境地區建立了英國的影響力。

  • 緬甸人對英國的行動感到憤怒,並將他們的軍隊開進卡恰爾。緬甸和英國軍隊之間發生了衝突,緬甸軍隊被迫撤回馬尼普爾。

  • 幾十年來,英屬印度當局一直在試圖說服緬甸政府與他們簽訂商業條約,並將法國商人排除在緬甸之外。

  • 英國人認為,緬甸的勢力應該儘快被打破,尤其是在他們認為當時英國的實力遠遠超過緬甸的時候。緬甸人方面,什麼也沒做來避免戰爭。

  • 緬甸統治者長期以來與世隔絕,沒有正確評估敵人的實力。他們也被告知,英緬戰爭會導致許多印度勢力叛亂。

  • 戰爭於1824年2月24日正式宣戰。在最初的挫折之後,英國軍隊將緬甸人趕出了阿薩姆邦、卡恰爾、馬尼普爾和阿拉幹。

  • 英國遠征軍經海路於1824年5月佔領了仰光,並抵達距離阿瓦首都45英里的地方。

First Burmese War
  • 著名的緬甸將軍馬哈·班杜拉於1825年4月陣亡。但緬甸的抵抗是頑強而堅決的。游擊戰在叢林中尤其有效。

  • 多雨的氣候和惡性疾病加劇了戰爭的殘酷性。發燒和痢疾比戰爭殺死了更多的人。

  • 在仰光,醫院有3160人死亡,戰場上有166人死亡。總的來說,英國損失了4萬名登陸緬甸計程車兵中的1.5萬人。

  • 戰爭證明代價極其高昂(在經濟上和人員傷亡方面),因此,贏得戰爭的英國人和失去戰爭的緬甸人都很高興達成和解,和解於1826年2月透過《央達波條約》達成。

  • 緬甸政府同意:

    • 支付1千萬盧比作為戰爭賠償;

    • 割讓其阿拉乾和丹那沙林沿海省份;

    • 放棄對阿薩姆邦、卡恰爾和Jaintia的一切要求;

    • 承認馬尼普爾為獨立國家;

    • 與英國談判商業條約;以及

    • 在阿瓦接受一位英國駐紮官員,同時在加爾各答派遣一位緬甸使節。

  • 透過這項條約,英國剝奪了緬甸大部分海岸線,並在緬甸為未來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緬甸戰爭(1852年)

  • 如果第一次緬甸戰爭部分是邊境衝突的結果,那麼1852年爆發的第二次緬甸戰爭幾乎完全是英國商業貪婪的結果。

  • 英國木材公司已經開始對上緬甸的木材資源感興趣。此外,緬甸眾多的人口在英國人看來,是銷售英國棉製品和其他製造品的巨大市場。

  • 英國人已經佔領了緬甸的兩個沿海省份,現在想要與該國其他地區建立商業關係,但緬甸政府不允許進一步的外國商業滲透。

  • 英國商人現在開始抱怨“缺乏貿易便利”和“緬甸仰光當局的壓迫性待遇”。

  • 事實上,英國帝國主義正處於頂峰時期,英國人認為自己是優越的人民。英國商人開始相信他們有神聖的權利強迫他人進行貿易。

  • 當時,侵略性的達爾豪西勳爵成為印度總督。他決心提高英國帝國的聲望,並在緬甸推進英國的利益。

  • 作為在緬甸進行武裝干預的藉口,達爾豪西勳爵接受了兩位英國船長的輕率而瑣碎的抱怨,即仰光總督從他們那裡敲詐了整整1000盧比。

  • 1851年11月,達爾豪西勳爵派遣了一名由幾艘軍艦陪同的使節前往仰光,要求賠償兩位英國商人的損失。

  • 英國使節蘭伯特准將的行為具有侵略性和不合理的性質。到達仰光後,他要求在同意談判之前撤換仰光總督。

  • 阿瓦法庭被英國實力的展示嚇壞了,同意召回仰光總督並調查英國的投訴。但是傲慢的英國使節決心挑起衝突。他開始封鎖仰光,並攻擊並摧毀了港口超過150艘小型船隻。

  • 緬甸政府同意在仰光接受一位英國駐紮官員,並支付英國要求的全部賠償。

  • 印度政府現在加緊施壓,將其要求提高到過高的水平。他們要求召回新的仰光總督,併為據稱侮辱他們的使節道歉。

  • 一個獨立的政府幾乎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顯然,英國希望在他們的貿易競爭對手法國或美國在緬甸站穩腳跟之前,透過和平或戰爭來加強他們對緬甸的控制。

  • 1852年4月,一支完整的英國遠征軍被派往緬甸。這次,戰爭比1825-26年短得多,英國的勝利也更為決定性。

second anglo Burmese war
  • 仰光立即被攻佔,然後是其他重要城鎮——巴塞因、勃固、普羅姆——都落入英國手中。

  • 當時,緬甸正經歷一場權力鬥爭。1853年2月,緬甸國王敏東在權力鬥爭中廢黜了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蒲甘敏王,但他無力與英國對抗;同時,他又不能公開同意放棄緬甸領土。因此,雙方沒有進行任何正式的和平談判,戰爭以沒有條約的結局而告終。

  • 英國人現在控制了緬甸的整個海岸線及其全部海運貿易。

  • 這場戰爭的主要作戰力量是印度士兵,其全部費用都由印度的稅收承擔。

第三次英緬戰爭 (1885)

  • 皮古被吞併後,緬甸與英國的關係在數年間保持和平。

  • 特別是,英國商人及工業家被透過緬甸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可能性所吸引。

  • 英國和仰光都大力鼓吹開闢通往中國西部的陸路通道。最終,緬甸於1862年被勸說簽署了一項商業條約,允許英國商人定居在緬甸任何地方,並駕駛他們的船隻經伊洛瓦底江前往中國。

  • 英國商人對貿易和利潤的限制感到不滿,開始對緬甸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要求英國征服上緬甸。國王最終在1882年2月被勸說取消所有壟斷。

第三次英緬戰爭的原因

  • 緬甸國王和英國政府之間還有許多其他政治和經濟問題發生衝突。

  • 1871年,英國政府羞辱了緬甸國王,聲稱將透過印度總督與他進行外交,就好像他僅僅是一個印度邦國的統治者一樣。另一個摩擦點是國王試圖與其他歐洲列強發展友好關係。

  • 1873年,一個緬甸代表團訪問法國,試圖談判一項商業條約,該條約還將使緬甸能夠進口現代武器,但後來在英國的壓力下,法國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

  • 敏東王於1878年去世,由底烏王繼位。

  • 英國庇護緬甸境內的競爭王子,並以防止底烏王所謂的暴行之名公開干涉緬甸內政。

  • 因此,英國聲稱他們有權保護上緬甸的公民免受他們自己國王的傷害。

  • 底烏王希望繼續他父親發展與法國商業和政治關係的政策。

  • 1885年,底烏王與法國簽署了一項純粹的商業條約,用於貿易。英國人非常嫉妒法國在緬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 英國商人擔心,利潤豐厚的緬甸市場將被法國和美國競爭對手佔領。

  • 英國官員認為,與法國結盟可能使上緬甸國王擺脫英國的監護,甚至可能導致法國在緬甸建立統治,從而危及他們的印度帝國的安全。

  • 法國已成為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競爭對手。

  • 1883年,他們佔領了安南(越南中部),從而奠定了他們在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基礎。

  • 他們積極向北越推進(他們在1885年至1889年間征服了北越),並向西推進到泰國和緬甸。

  • 英國的商會和仰光的英國商人現在向樂於助人的英國政府施壓,要求立即吞併上緬甸。

直接原因

  • 只需要一個開戰的藉口。這個藉口由孟買-緬甸貿易公司提供,這是一家持有緬甸柚木林租賃權的英國公司。

  • 緬甸政府指控該公司透過賄賂當地官員開採的柚木數量是合同規定的兩倍多,並要求賠償。

  • 英國政府已經制定了進攻上緬甸的軍事計劃,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向緬甸政府提出許多要求,包括要求緬甸的外交關係必須置於印度總督的控制之下。

  • 緬甸政府如果不失去獨立性就無法接受這些要求。在其拒絕之後,英國於1885年11月13日入侵。

Third Anglo Burmese War
  •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緬甸有權對外國人實行貿易限制。同樣,它也有權與法國建立友好關係,並從任何地方進口武器。

  • 緬甸政府無力有效抵抗英國軍隊。國王無能、不受歡迎,而且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 國家被宮廷陰謀分裂。內戰的局面近在眼前。底烏王於1885年11月28日投降,他的領地不久後被併入印度帝國。

緬甸的獨立鬥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緬甸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現代民族主義運動。一場抵制英國商品和行政管理的廣泛運動被組織起來,並提出了自治的要求。

  • 緬甸民族主義者很快與印度國民大會結盟。

  • 1935年,英國將緬甸與印度分開,希望能削弱緬甸爭取自由的鬥爭。緬甸民族主義者反對這一舉動。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昂山將軍的領導下,緬甸民族主義運動達到了新的高度。最終,緬甸於1948年1月4日贏得了獨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