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印度史 - 社會生活



  • 當時的文化活動大多由皇室、統治者以及貴族和酋長資助,他們的貧困導致這些活動逐漸被忽視。

  • 18世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友好關係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非常健康的特徵。

  • 儘管兩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首領之間存在爭鬥和戰爭,但政治仍然是世俗的。

  • 全國幾乎沒有宗教偏見或宗教不容忍。

  • 鄉村和城鎮的普通民眾完全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而不論宗教信仰如何。

  • 印度教作家經常用波斯語寫作,而穆斯林作家則用印地語、孟加拉語和其他方言寫作。

  • 烏爾都語語言和文學的發展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

  • 即使在宗教領域,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由於Bhakti運動在印度教徒中傳播以及蘇菲派在穆斯林聖人中傳播而發展起來的相互影響和尊重,都是團結的大好例子。(Bhakti此處應保持英文,因其為專有名詞)

教育

  • 18世紀的印度教育並沒有完全被忽視,但總的來說是存在缺陷的。

  • 它是傳統的,與西方的快速發展脫節。它傳授的知識僅限於文學、法律、宗教、哲學和邏輯,排除了對物理和自然科學、技術和地理的研究。

  • 在所有領域,原創思想都受到抑制,人們依賴古代的學問。

  • 高等教育中心遍佈全國各地,通常由nawabs, rajas,和富有的zamindars資助。(nawabs, rajas, zamindars此處應保持英文,因其為專有名詞)

  • 在印度教徒中,高等教育是基於梵文學習的,主要限於婆羅門。

  • 波斯語教育以當時的官方語言為基礎,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中同樣流行。

  • 當時的教育的一個非常令人愉快的方面是,教師在社群中享有很高的聲望。然而,一個不好的方面是,女孩很少接受教育,儘管一些上層階級的婦女是例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