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政權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統治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組織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與文化覺醒
- 1857年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擴散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變革
- 公共服務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度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與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對經濟的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1858-1905)
- 國大黨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國大黨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興起
- 自治聯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服從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主義運動與二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宣言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社會與文化覺醒
西方的征服暴露了印度社會軟弱和腐敗的一面。因此,有識之士開始尋求社會弊病的根源,並尋找消除這些弊病的方法。
拉姆·穆罕·羅伊
覺醒的中心人物是羅姆·穆罕·羅伊,他被公認為是現代印度的第一位偉大領袖。

羅姆·穆罕·羅伊為當時印度社會的停滯和腐敗感到痛心,當時的印度社會被種姓和習俗所支配。流行的宗教充滿了迷信,並被無知和腐敗的祭司所利用。
上層階級自私自利,常常犧牲社會利益以滿足自身狹隘的利益。
羅姆·穆罕·羅伊對東方的傳統哲學體系懷有極大的熱愛和尊重;但同時,他也相信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幫助印度社會再生。
特別是,羅姆·穆罕·羅伊希望他的同胞接受理性和科學的方法,以及所有男女平等的人格尊嚴和社會平等原則。他還贊成在印度引入現代資本主義和工業。
羅姆·穆罕·羅伊代表了東西方思想的綜合。他是一位博學的學者,通曉十多種語言,包括梵文、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
年輕時,羅姆·穆罕·羅伊曾在瓦拉納西學習梵文文獻和印度教哲學,在帕特納學習古蘭經和波斯語及阿拉伯語文獻。
羅姆·穆罕·羅伊也熟悉耆那教以及印度其他宗教運動和教派。
羅姆·穆罕·羅伊對西方思想和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僅僅為了用原文學習聖經,他就學習了希臘語和希伯來語。
1809年,羅姆·穆罕·羅伊用波斯語寫下了他著名的著作《獻給一神論者》。在這部作品中,他提出了反對多神信仰和主張崇拜獨一真神的有力論據。
1814年,羅姆·穆罕·羅伊定居加爾各答,並很快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在他們的合作下,他創辦了《阿特米婭薩巴》。
特別是,羅姆·穆罕·羅伊堅決反對偶像崇拜、種姓制度的僵化以及毫無意義的宗教儀式的盛行。他譴責祭司階級鼓勵和灌輸這些習俗。
羅伊認為,所有主要的古代印度教經典都宣揚一神論或崇拜獨一真神。
羅伊出版了《吠陀經》和五部主要《奧義書》的孟加拉語譯本,以證明他的觀點。他還撰寫了一系列論著和小冊子,為一神論辯護。
1820年,羅伊出版了他的《耶穌的教誨》,他在書中試圖將新約中他所稱讚的道德和哲學資訊與其中的奇蹟故事區分開來。
羅伊希望基督的高尚道德資訊能融入印度教。這為他贏得了傳教士的敵意。
羅伊堅決捍衛印度教的宗教和哲學,反對傳教士無知的攻擊。同時,他對其他宗教採取了極其友好的態度。
羅伊認為,從根本上說,所有宗教都宣揚著共同的資訊,並且他們的信徒在本質上都是兄弟。
1829年,羅伊創辦了一個新的宗教社團,即《婆羅摩薩巴》,後來被稱為《婆羅摩薩瑪吉》,其宗旨是淨化印度教並宣揚一神論或崇拜獨一真神。這個新社團將建立在理性以及《吠陀經》和《奧義書》這兩大支柱之上。
《婆羅摩薩瑪吉》強調人格尊嚴,反對偶像崇拜,並批評諸如“薩蒂”習俗等社會弊端。
羅姆·穆罕·羅伊是最早的現代教育傳播者之一,他認為現代教育是傳播現代思想的主要工具。
1817年,戴維·黑爾於1800年作為一名製表匠來到印度,但他將一生都奉獻於促進印度的現代教育事業,他創辦了著名的印度教學院。
羅姆·穆罕·羅伊對黑爾在教育專案上的工作給予了最熱情的幫助。
羅伊自1817年起在加爾各答維持著一所英語學校,在學校裡,除了其他科目外,還教授力學和伏爾泰的哲學。
1825年,羅伊創辦了一所吠檀多學院,開設印度學習以及西方社會和自然科學課程。
羅姆·穆罕·羅伊代表了印度民族意識覺醒的最初曙光。
特別是,羅伊反對種姓制度的僵化,他宣稱:“它一直是我們之間缺乏團結的根源。”他認為,種姓制度是雙重罪惡:它造成不平等,它分裂人民並剝奪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羅姆·穆罕·羅伊是印度新聞業的先驅。他出版了孟加拉語、波斯語、印地語和英語期刊,以在人民中傳播科學、文學和政治知識,教育公眾對當前熱點話題的認識,並在政府面前代表人民的訴求和不滿。
羅伊也是印度國內政治問題公眾運動的發起者。
羅伊譴責孟加拉地主的壓迫行為,這些行為使農民陷入悲慘的境地。
羅伊要求對實際耕種者支付的最大租金進行永久固定,以便他們也能享受1793年永久土地制度帶來的好處。
羅伊還抗議對免稅土地徵稅的企圖。
羅伊要求廢除公司的貿易權並取消對印度商品的高額出口稅。
羅伊提出印度人擔任高階職位的要求,要求行政與司法分離,要求陪審團審判,以及要求印度人和歐洲人在司法上平等。
羅姆·穆罕·羅伊對國際事件非常感興趣,他始終支援自由、民主和民族主義事業,並反對任何形式的不公正、壓迫和暴政。
羅伊譴責愛爾蘭在缺席地主壓迫統治下的悲慘狀況。他公開宣佈,如果議會未能透過改革法案,他將移民出大英帝國。
亨利·維維安·德羅齊奧
19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孟加拉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種激進的潮流。這種潮流比羅伊的意識形態更為現代,被稱為“青年孟加拉運動”。

青年孟加拉運動的領導者和鼓舞者是年輕的英印人亨利·維維安·德羅齊奧,他出生於1809年,於1826年至1831年在印度教學院任教。
德羅齊奧才智過人,並追隨當時最激進的觀點。他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啟發。
德羅齊奧及其著名的追隨者,被稱為德羅齊奧派和青年孟加拉,是充滿激情的愛國者。也許,他是現代印度的第一位民族主義詩人。
達羅慈因其激進主義思想於1831年被驅逐出印度教學院,不久後便因霍亂去世,年僅22歲。
即便如此,達羅慈派繼承了羅姆·摩漢·羅伊的傳統,透過報紙、小冊子和公共協會教育民眾瞭解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
著名的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蘇倫德拉納特·班納吉將達羅慈派描述為“孟加拉現代文明的先驅,我們民族的締造者,他們的美德將激發敬仰,他們的缺點將得到最溫柔的考慮”。
真知學會
1839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父親德文德拉納特·泰戈爾創立了真知學會,以傳播羅姆·摩漢·羅伊的思想。
真知學會及其機關刊物真知報推動了用孟加拉語系統研究印度歷史的運動。
1843年,德文德拉納特·泰戈爾重組了婆羅摩會,併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婆羅摩會積極支援寡婦改嫁運動、廢除一夫多妻制、婦女教育、改善農民狀況等運動。
潘迪特·伊什瓦爾·錢德拉·維迪亞薩加爾
維迪亞薩加爾出生於1820年,家境貧寒,他歷經艱辛,自學成才,最終在1851年成為梵文學院的校長。

儘管維迪亞薩加爾是一位偉大的梵文學者,但他思想開放,接受西方思想,併成為印度和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代表。
維迪亞薩加爾辭去了政府公職,因為他無法容忍不必要的官方干預。
維迪亞薩加爾對窮人的慷慨是驚人的。他很少擁有溫暖的大衣,但他總是將其送給他在街上遇到的第一個赤身露體的乞丐。
維迪亞薩加爾發展了一種新的梵文教學方法。他編寫了一本孟加拉語識字課本,至今仍在使用。透過他的著作,他幫助孟加拉語發展了一種現代散文風格。
維迪亞薩加爾還向非婆羅門學生開放了梵文學院的大門。
為了使梵文研究擺脫自我封閉帶來的有害影響,維迪亞薩加爾在梵文學院引入了西方思想的研究。他還幫助建立了一所學院,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
1855年,他憑藉著深厚的傳統學術功底,發出了支援寡婦改嫁的有力聲音。
1856年12月7日,在加爾各答舉行了一場印度上層種姓中第一場合法的印度教寡婦改嫁儀式,這是在維迪亞薩加爾的鼓舞和監督下舉行的。
1850年,維迪亞薩加爾反對童婚。他一生都在反對一夫多妻制。
作為政府學校督學,維迪亞薩加爾組織了35所女子學校,其中許多學校都是他自費運營的。
貝丘恩學校於1849年在加爾各答成立,是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興起的強大婦女教育運動的第一個成果。
作為貝丘恩學校的秘書,維迪亞薩加爾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創新者之一。
1848年,一些受過教育的年輕人組建了學生文學與科學協會,該協會有兩個分支,分別是古吉拉特語和馬拉地語(Dnyan Prasarak Mandlis)。
喬蒂巴·弗勒
1851年,喬蒂巴·弗勒和他的妻子在浦那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很快便湧現了許多其他學校。
弗勒也是馬哈拉施特拉邦寡婦改嫁運動的先驅。
維什努·沙斯特里·潘迪特在19世紀50年代創立了寡婦改嫁協會。
卡爾桑達斯·穆爾吉於1852年創辦了一份古吉拉特語週報“真理之光”,倡導寡婦改嫁。
戈帕爾·哈里·德什穆克是馬哈拉施特拉邦新學習和社會改革的傑出倡導者,他以筆名“羅卡希塔瓦迪”而聞名。
德什穆克主張根據理性原則以及現代人道主義和世俗價值觀重組印度社會。
達達巴伊·諾羅吉是另一位孟買領先的社會改革家。他是改革瑣羅亞斯德教和帕西法律協會的創始人之一,該協會積極爭取賦予婦女法律地位,並爭取為帕西人制定統一的繼承和婚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