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富汗的關係



  • 英國印度政府與阿富汗進行了兩次戰爭,之後才穩定了與阿富汗政府的關係。

  • 在19世紀,印阿關係問題與英俄爭霸密不可分。英國正在向西亞、南亞和東亞擴張殖民勢力,俄羅斯則是在中亞擴張的勢力,希望將其領土控制擴充套件到西亞和東亞。

  • 這兩個帝國主義勢力在整個亞洲公開衝突。事實上,在1855年,英國與法國和土耳其結盟,與俄羅斯進行了一場戰爭,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Crimean War
  • 整個19世紀,英國統治者都擔心俄羅斯會透過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邊境對印度發動進攻。因此,他們希望將俄羅斯與印度邊境保持安全距離。

  • 從英國的角度來看,阿富汗在地域上佔據了關鍵位置。它可以作為印度邊境以外的一個前哨,用於阻止俄羅斯潛在的軍事威脅,以及促進英國在中亞的商業利益。

  • 1835年,輝格黨在英國上臺,帕麥斯頓勳爵成為外交大臣,英國對阿富汗的政策進入了一個活躍階段。

  • 自19世紀初以來,阿富汗的政治一直不穩定。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阿富汗統治者)實現了部分穩定,但不斷受到內部和外部敵人的威脅,例如:

    • 在北部,多斯特·穆罕默德面臨著內部叛亂和潛在的俄羅斯威脅;

    • 在南部,他的一個兄弟在坎大哈挑戰了他的權力;

    • 在東部,蘭吉特·辛格大君佔領了白沙瓦,在他身後是英國人;以及

    • 在西部,赫拉特和波斯威脅著敵人

Dost Muhammad
  • 因此,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迫切需要強大的朋友。並且,由於他非常尊重英國的實力,所以他希望與印度政府建立某種聯盟。

  • 俄羅斯人試圖說服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但他拒絕了。在勸退俄羅斯使節的同時,他對英國使節伯恩斯上尉採取了友好的態度。但他未能從英國人那裡獲得足夠的條件,英國人提供的條件除了口頭上的同情之外,沒有更多。

  • 英國人想削弱並結束俄羅斯在阿富汗的影響力,但他們不希望阿富汗強大。他們希望將其保持為一個弱小而分裂的國家,以便他們能夠輕鬆控制。

  • 印度總督奧克蘭勳爵向多斯特·穆罕默德提出了基於附屬制度的聯盟。

  • 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以完全平等為基礎成為英國印度政府的盟友,而不是成為其傀儡或附屬盟友。

  • 多斯特·穆罕默德盡最大努力獲得英國的友誼,但失敗了,無奈之下他轉向了俄羅斯。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 奧克蘭現在決定用一位友好的,即附屬的統治者取代多斯特·穆罕默德。他將目光投向了沙·舒賈,沙·舒賈於1809年被廢黜阿富汗王位,此後一直作為英國的領取養老金的人住在盧迪亞納。

  • 1838年6月26日,印度政府、蘭吉特·辛格大君和沙·舒賈在拉合爾簽署了一項條約(**三國同盟**),其中前兩者承諾幫助沙·舒賈奪回阿富汗的權力,作為回報,沙·舒賈承諾未經英國和旁遮普政府同意,不與任何外國進行談判。

  • 三國同盟於1839年2月對阿富汗發動了進攻。但蘭吉特·辛格巧妙地退縮了,從未越過白沙瓦。英國軍隊不僅要帶頭,還要進行所有疲憊的戰鬥。

  • 大多數阿富汗部落已經被賄賂收買。1839年8月7日,喀布林落入英國人手中,沙·舒賈立即被扶上王位。

  • 沙·舒賈受到阿富汗人民,尤其是那些在外國刺刀幫助下回歸的人民的憎恨和鄙視。

  • 阿富汗人民對英國干涉其行政管理感到憤慨。漸漸地,愛國、熱愛自由的阿富汗人開始憤怒地反抗,多斯特·穆罕默德及其支持者開始騷擾英國軍隊。

  • 多斯特·穆罕默德於1840年11月被俘,並被送往印度囚禁。但民眾的憤怒仍在加劇,越來越多的阿富汗部落起義。

First Afghan War
  • 然後,1841年11月2日,喀布林突然爆發了起義,堅強的阿富汗人襲擊了英國軍隊。

  • 1841年12月11日,英國被迫與阿富汗首領簽署了一項條約,他們同意撤出阿富汗並恢復多斯特·穆罕默德。

  • 當英國軍隊撤退時,阿富汗人沿途襲擊他們。16000人中,只有1人活著到達邊境,而其他一些人則作為俘虜倖存下來。

  • 整個阿富汗冒險以徹底失敗告終。它被證明是英國軍隊在印度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

  • 英國印度政府現在組織了一次新的遠征。1842年9月16日,喀布林被重新佔領。

  • 但它已經吸取了教訓,在報復了最近的失敗和恥辱之後,它與多斯特·穆罕默德達成了一項協議,英國撤出喀布林,並承認他是阿富汗的獨立統治者。

  • 阿富汗戰爭使印度損失了超過1.5億盧比,其軍隊損失了約20000人。

不干涉政策

  • 1855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與印度政府簽署了友好條約,開啟了英阿友誼的新時期。

  • 兩國政府承諾保持友好和平的關係,尊重彼此的領土,並避免干涉彼此的內政。

  • 多斯特·穆罕默德還同意他將是“東印度公司的朋友的朋友,也是其敵人的敵人”。在1857年起義期間,他一直忠於這項條約,並拒絕向叛亂者提供幫助。

  • 1864年以後,勞倫斯勳爵及其兩位繼任者大力推行不干涉政策。然而,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羅斯再次將注意力轉向中亞;英國遵循加強阿富汗作為強大緩衝區的政策。

  • 英國向喀布林埃米爾提供援助和幫助,以幫助他從內部控制競爭對手,並保持其免受外國敵人的獨立。因此,透過不干涉和偶爾的幫助政策,埃米爾被阻止與俄羅斯結盟。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

  • 然而,不干涉政策並沒有持續太久。從1870年開始,全世界都出現了帝國主義的復甦。英俄爭霸也加劇了。

  • 英國政府再次渴望對中亞進行商業和金融滲透。

  • 英俄的野心在巴爾幹和西亞更加公開地發生衝突。

  • 英國政治家再次考慮將阿富汗置於直接政治控制之下,以便它可以作為英國向中亞擴張的基地。

  • 倫敦指示印度政府將阿富汗變成一個附屬國,其外交和國防政策將明確地受英國控制。

  • 阿富汗統治者或埃米爾沙爾·阿里充分意識到俄羅斯對其獨立的威脅,因此,他非常願意與英國合作,消除來自北方的任何威脅。

  • 沙爾·阿里向印度政府提議結成針對俄羅斯的攻守同盟,並在需要時要求印度政府承諾提供廣泛的軍事援助,以對抗國內或外國敵人。

  • 印度政府拒絕做出任何此類互惠且無條件的承諾。相反,它要求單方面有權在喀布林保留英國使團並控制阿富汗的外交關係。

  • 當沙爾·阿里拒絕服從時,他被宣佈對英國懷有敵意,並且同情俄羅斯。

  • 萊頓勳爵於1876年來到印度擔任總督,公開宣稱:“我絕不允許他成為俄羅斯手中的工具。如果他成為這樣的工具,我將有責任在它被使用之前將其摧毀。

  • 萊頓提議實現“阿富汗力量的逐漸瓦解和削弱”。

  • 為了強迫埃米爾接受英國的條件,1878年對阿富汗發動了新的進攻。1879年5月,當沙爾·阿里的兒子雅各布汗簽署了**甘達馬克條約**時,和平到來,英國獲得了他們想要的一切。

  • 他們獲得了某些邊境地區、在喀布林保留駐紮員的權利以及控制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權利。

  • 英國的成功是短暫的。阿富汗人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傷害,他們再次起來保衛自己的獨立。

  • 1879年9月3日,英國駐紮員卡瓦格納裡少校及其軍事護送人員遭到叛亂的阿富汗軍隊襲擊並喪生。阿富汗再次遭到入侵和佔領。

Second Afghan War
  • 1880年,英國政府發生變化,萊頓被新任總督裡蓬勳爵取代。

  • 裡蓬迅速扭轉了萊頓的侵略政策,並恢復了不干涉強大而友好的阿富汗內政的政策。

  • 裡蓬承認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孫子阿卜杜勒·拉赫曼為阿富汗的新統治者。

  • 撤回了要求在阿富汗維持英國駐紮員的要求,作為回報,阿卜杜勒·拉赫曼同意不與除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保持政治關係。

  • 印度政府還同意每年向埃米爾支付補貼,並在外國侵略的情況下給予支援。

  • 阿富汗埃米爾失去了對外交政策的控制權,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依賴的統治者。

第三次英阿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為英阿關係創造了新局面。

  • 戰爭在穆斯林國家引發了強烈的反英情緒,俄國革命激發了阿富汗乃至世界各地新的反帝國主義情緒。

  • 此外,沙皇俄國的消失消除了來自北部鄰國的持續侵略恐懼,這種恐懼迫使歷任阿富汗統治者尋求英國的支援。

Third Anglo-Afghan War
  • 阿富汗人現在要求完全擺脫英國的控制。1901年繼阿卜杜勒·拉赫曼成為埃米爾的哈比布拉於1919年2月20日遇刺身亡,他的兒子阿曼努拉,新任埃米爾,對英屬印度宣戰。

  • 1921年透過一項條約實現了和平,阿富汗恢復了外交獨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