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印度史 - 戰後鬥爭



  • 1942年的起義和印度國民軍揭示了印度人民的英雄主義和決心。

  • 新的鬥爭採取了大規模反對審判印度國民軍士兵和軍官的運動形式。

  • 政府決定在德里紅堡審判印度國民軍的沙·納瓦茲將軍、古爾迪亞爾·辛格·迪隆將軍和普雷姆·塞加爾將軍,他們以前都是英屬印度軍隊中的軍官。

  • 另一方面,印度人民歡迎印度國民軍計程車兵作為民族英雄。全國各地舉行了要求釋放他們的巨大民眾示威活動。

  • 這次英國政府無力忽視印度的輿論;儘管軍事法庭判定印度國民軍的囚犯有罪,但政府認為釋放他們是權宜之計。

  • 英國政府態度的轉變可以用以下因素來解釋:

    • 戰爭改變了世界的力量平衡;美國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兩者都支援印度爭取自由的要求;

    • 儘管英國在戰爭中獲勝,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遭到破壞;

    • 他們為戰爭奮鬥並流血近六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不想再在印度遠離家鄉多年來壓制印度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

    • 英屬印度政府再也無法依靠其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隊的印度人員來壓制民族運動。最顯著的例子是1946年2月孟買印度海軍軍士的著名叛亂。軍士們與陸軍和海軍進行了七個小時的戰鬥,只有在民族領袖的要求下才投降;

    • 印度人民自信而堅決的態度現在很明顯,他們將不再容忍外國統治的屈辱;以及

    • 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大規模的勞資糾紛和罷工。

內閣特派團

  • 因此,英國政府於1946年3月派遣內閣特派團與印度領導人談判;權力移交給印度人的條件。

  • 內閣特派團提出了一項兩級聯邦計劃,預計該計劃將在承認最大程度的地方自治的同時維護民族團結。

  • 這將是一個由各省和邦組成的聯邦,聯邦政府只控制國防、外交和通訊。

  •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接受了這個計劃。但雙方無法就臨時政府的計劃達成一致,該政府將召開制憲會議,為自由的聯邦印度制定憲法。

  •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也對他們先前同意的內閣特派團計劃作出了不同的解釋。

  • 1946年9月,由尼赫魯領導的臨時內閣由國大黨組成。

  • 穆斯林聯盟經過一番猶豫後於10月加入內閣;但它決定抵制制憲會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