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19世紀下半葉見證了印度民族政治意識的充分發展以及有組織的民族運動的興起。

  • 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成立,在它的領導下,印度人進行了長期而英勇的爭取擺脫外國統治的鬥爭,印度最終在1947年8月15日贏得了獨立。

外國統治的後果

  • 現代印度民族主義是為了應對外國統治的挑戰而產生的。

  • 正是英國的統治及其直接和間接後果,為印度民族運動的發展提供了物質、道德和智力條件。

  • 印度人逐漸意識到,他們的利益正在被犧牲給蘭開夏郡的製造商和其他英國主要利益集團。

  • 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基礎在於,英國統治日益成為印度經濟落後主要原因。它成為印度進一步經濟、社會、文化、智力和政治發展的主要障礙。

  • 農民們看到,政府把他們的大部分農產品作為地租收走;政府及其機構——警察、法院、官員——偏袒和保護地主和 landlords,他們盤剝農民;以及商人、放債人,他們以各種方式欺騙和剝削農民,並奪取他們的土地。

  • 工匠或手工業者看到,外國政權幫助外國競爭摧毀了他們,卻沒有做任何事情來使他們恢復生機。

  • 印度社會的這三個階層——農民、工匠和工人,構成了印度人口的絕大多數——發現他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或權力,而且幾乎沒有為他們的智力或文化改善做任何事情。

  • 教育沒有滲透到他們那裡。村莊裡幾乎沒有學校,而少數存在的學校也管理不善。

  • 英國的經濟剝削加劇了印度的貧困。他們開始抱怨印度行政管理的極度昂貴,特別是對農民的過重稅收負擔,印度本土工業的破壞,官方試圖透過親英關稅政策來阻止現代工業的發展,以及對教育、灌溉、衛生和健康服務等 nation-building 和福利事業的忽視。

  • 印度知識分子遭受著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少數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人也發現,大部分高薪工作都被英國中上層階級保留,他們把印度視為他們兒子的特殊牧場。

  •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發現,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以及擺脫外國控制,才能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

  • 相反,政府及其官僚機構偏袒帶著鉅額資金來到印度並佔據有限工業領域的外國資本家。

  • 印度資本家尤其反對來自外國資本家的強烈競爭。在20世紀40年代,許多印度實業家要求“將所有在印度的英國投資遣返”。

  • 1945年,印度商會主席M.A.馬斯特警告說:“印度寧願沒有工業發展,也不願允許在這個國家建立新的東印度公司,這不僅會損害她的經濟獨立,而且還會有效地阻止她獲得政治自由。”

  • 因此,印度資本家意識到,帝國主義與他們自身的獨立發展之間存在矛盾,只有民族政府才能為印度貿易和工業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

印度的行政和經濟統一

  • 英國人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引入了統一的現代政府制度,從而在行政上統一了印度。

  • 農村和地方自給自足經濟的破壞以及在全印度範圍內引進現代貿易和工業,使印度的經濟生活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並將居住在印度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經濟命運聯絡在一起。例如,如果印度的一個地區發生饑荒或歉收,其他所有地區的價格和糧食供應都會受到影響。

  • 鐵路、電報和統一的郵政系統的引入,使印度的不同地區聯絡在一起,並促進了人民之間的相互聯絡,尤其是在領導人之間。

  • 反帝國主義情緒本身就是國家統一和共同民族觀念出現的一個因素。

西方思想和教育

  • 由於19世紀現代西方教育和思想的傳播,大量印度人吸收了現代理性、世俗、民主和民族主義的政治觀點。

  • 印度人開始學習、欽佩和效仿歐洲國家的當代民族主義運動。盧梭、潘恩、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其他西方思想家成為他們的政治導師,而馬志尼、加里波第和愛爾蘭民族主義領導人成為他們的政治英雄。

  •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是第一個感受到外國統治屈辱的人。透過在思想上變得現代化,他們也獲得了研究外國統治的惡劣影響的能力。他們受到一個現代化、強大、繁榮和統一的印度夢想的鼓舞。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最優秀的人成為民族運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 事實上,在學校和學院裡,當局試圖灌輸順從和服從外國統治的觀念。民族主義思想是現代思想普遍傳播的一部分。

  • 現代教育也促進了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在觀點和興趣上的一定程度的統一和共同性。英語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成為傳播現代思想的媒介。它也成為印度不同語言地區的受過教育的印度人之間交流思想的媒介。

  • 達達拜·諾羅吉、賽義德·艾哈邁德·汗、拉納德法官、蒂拉克和甘地等政治領袖為印度語言在教育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而奔走呼籲。

新聞和文學的作用

  • 民族主義思想的印度人傳播愛國主義和現代經濟、社會和政治思想,並創造全印度意識的主要工具是新聞界。

  • 在他們的專欄中,不斷批評官方政策;提出印度人的觀點;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國家福利而努力;並在人民中普及自治、民主、工業化等思想。

  • 當時一些著名的民族主義報紙包括孟加拉的《印度愛國者報》、《阿姆利則巴扎爾報》、《印度鏡報》、《孟加拉報》、《晨報》和《聖吉瓦尼報》;孟買的《拉斯·戈夫塔爾報》、《本土輿論報》、《印度普拉卡什報》、《馬拉塔報》和《凱薩里報》;馬德拉斯的《印度教徒報》、《斯瓦德斯米特蘭報》、《安德拉·普拉卡西卡報》和《喀拉拉·帕特里卡報》;北方邦的《倡導者報》、《印地語報》和《阿扎德報》;以及旁遮普的《論壇報》、《阿克巴里·阿姆報》和《庫伊諾爾報》。

  • 以小說、散文和愛國詩歌形式出現的民族文學,也在喚醒民族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孟加拉語的班金·錢德拉·查特吉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阿薩姆語的拉克什米納特·貝茲巴魯亞;馬拉地語的維什努·沙斯特里·奇普隆卡爾,泰米爾語的蘇布拉馬尼亞·巴拉蒂;印地語的巴拉特恩杜·哈里什錢德拉;以及烏爾都語的阿爾塔夫·侯賽因·哈爾都是當時一些著名的民族主義作家。

重新發現印度的過去

  • 許多印度人已經墮落到喪失了對自身自治能力的信心。

  • 當時許多英國官員和作家不斷提出這樣的論點:印度人過去從未能夠統治自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總是互相爭鬥;印度註定要被外國人統治;他們的宗教和社會生活墮落且野蠻,使他們不適合民主甚至自治。

  • 許多民族主義領導人試圖透過反駁這種宣傳來激發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他們自豪地指出了印度的文化遺產,並將批評者引導到阿育王、旃陀羅笈多·維克拉瑪底提亞和阿克巴等統治者的政治成就。

  • 不幸的是,一些民族主義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不加批判地美化印度的過去,忽略了它的弱點和落後。尤其有害的是,只關注古代印度的遺產,而忽略了中世紀時期同樣偉大的成就。

  • 對中世紀時期的無知助長了印度教徒之間的宗派情緒,以及穆斯林中以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歷史為文化和歷史靈感來源的反向趨勢。

  • 在應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挑戰時,許多印度人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在許多方面,印度人民在文化上是落後的。

  • 這滋生了一種虛假的自豪感和自滿情緒,這往往使印度人無法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社會。

  • 宗派情緒的增長削弱了反對社會和文化落後的鬥爭,並導致許多印度人遠離其他民族的健康和新穎的傾向和思想。

統治者的種族傲慢

  • 在印度民族情緒增長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許多英國人在與印度人交往時所採取的種族優越感。

  • 許多英國人公開侮辱甚至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種族傲慢的一種特別令人厭惡且常見的表現形式是,每當英國人與印度人發生糾紛時,司法就會失效。

  • 印度報紙經常刊登這樣的事件:英國人撞死印度人卻能輕易逃脫。這不僅是因為法官和行政官員的蓄意偏袒,更是因為種族偏見。

  • 種族傲慢給所有印度人,無論其種姓、宗教、省份或階級如何,都打上了劣等人的烙印。

  • 印度人被排斥在專門為歐洲人設立的俱樂部之外,而且經常不被允許與歐洲乘客在火車上乘坐同一車廂。這使他們意識到民族的恥辱。

直接因素

  • 到19世紀70年代,很明顯,印度民族主義已經積聚了足夠的勢力和勢頭,成為印度政治舞臺上的一支主要力量。然而,它需要萊頓勳爵的反動政權賦予其可見的形式,而圍繞伊爾伯特法案的爭議則賦予其有組織的形式。

  • 在萊頓1876年至1880年的總督任期內,為了取悅英國的紡織品製造商,取消了對英國紡織品進口的大部分關稅。印度人將此舉解讀為英國人想摧毀印度規模雖小但正在發展的紡織工業的證據。這在全國引發了憤怒的浪潮,並導致了廣泛的民族主義抗議活動。

  •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激起了對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沉重代價的強烈抗議,而這場戰爭的費用是由印度國庫承擔的。

  • 《**1878年武器法案**》解除人民的武裝,在他們看來是對整個民族去勢的努力。

  • 《**1878年地方語言報刊法案**》被有政治意識的印度人譴責為試圖壓制對外國政府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批評。

  • 在**1877年德里舉行帝國大典**之時,全國正遭受嚴重的饑荒,這使人們相信他們的統治者甚至對他們的生命漠不關心。

  • 1878年,政府宣佈新的規章,將參加印度公務員考試的最高年齡限制從21歲降至19歲。

  • 由於考試在英國進行,並且採用英語,印度學生已經發現很難與英國男孩競爭。新的規定進一步減少了他們進入公務員的機會。

  • 印度人現在意識到,英國人無意放鬆對政府行政部門高階職位幾乎完全的壟斷。

  • 萊頓的總督任期加劇了對外國統治的不滿。

  • 1883年,繼任萊頓擔任總督的裡蓬試圖透過一項法律,使印度地區行政長官和法官能夠審判歐洲人在刑事案件中的行為。

  • 根據現行法律,即使是印度公務員中的印度成員也沒有權在其法院審判歐洲人。

  • 印度的歐洲人對這項法案(以法律委員伊爾伯特的名字命名,被稱為**伊爾伯特法案**)組織了激烈的抗議。

  • 伊爾伯特法案對印度人和他們的文化與品格進行了謾罵。他們宣稱,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也不適合審判歐洲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