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政策



  • 從1600年到1757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角色是一個貿易公司的角色,它將貨物或貴金屬帶入印度,並用它們交換印度的商品,如紡織品、香料等,然後在國外出售。

  • 英國的利潤主要來自印度商品在國外的銷售。它不斷努力為印度商品在英國和其他國家開拓新的市場。因此,它增加了印度製造品的出口,從而促進了它們的生產。這就是印度統治者容忍甚至鼓勵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工廠的原因。

  • 到1720年,英國已經透過法律禁止穿著或使用印花或染色棉布。

  • 除了荷蘭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也禁止進口印度布料或對印度布料徵收高額進口稅。然而,儘管有這些法律,印度絲綢和棉紡織品在外國市場仍然佔據重要地位,直到18世紀中葉,英國紡織工業才開始在新的和先進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

  • 1757年普拉西戰役後,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商業關係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現在,東印度公司可以利用其對孟加拉的政治控制來推動其在印度的貿易。

  • 東印度公司利用其政治權力向孟加拉的織工施加壓力,迫使他們以更低的價格甚至虧本的價格出售他們的產品。此外,他們的勞動不再是自由的。許多人被迫以低工資為公司工作,並被禁止為印度商人工作。

  • 英國東印度公司淘汰了其競爭對手,包括印度和外國的商人,並阻止他們向孟加拉手工藝人提供更高的工資或價格。

  • 東印度公司的僱員壟斷了原棉的銷售,並迫使孟加拉織工為此付出高昂的價格。因此,織工無論作為買方還是賣方都遭受了損失。相反,印度紡織品在供應英國時必須繳納重稅。

工業革命(在英國)

  • 1813年之後,印度手工藝品真正遭受了打擊,它們不僅失去了外國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在印度本國的市場。

  • 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的前幾十年裡,英國經歷了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革。英國工業在現代機器、工廠制度和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和擴張。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 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社會。它導致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今天英國以及歐洲、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 由於工業革命,英國變得越來越城市化。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住在工廠城鎮。

  • 1750年,英國只有兩個城市人口超過5萬人;1851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9個。

  • 社會出現了兩個全新的階級,即:

    • 擁有工廠的工業資本家,以及

    • 以日工資僱傭勞動力的工人。

  • 雖然工業資本家階級迅速發展,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工人——最初的勞動貧民卻收穫了一系列的悲傷。

  • 印度不再出口製成品,而是被迫出口英國工業急需的原材料,如原棉和生絲,以及種植園產品,如靛藍和茶葉,或者英國供應不足的糧食。

  • 英國還促進了印度鴉片在中國的銷售,儘管中國因其有毒和其他有害特性而禁止了鴉片。但這種貿易給英國商人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給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政府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 有趣的是,英國嚴格禁止進口鴉片。因此,1913年以後,東印度公司的商業政策以英國工業的需要為導向。其主要目標是將印度轉變為英國製造品的消費者和原材料的供應者。

財富的流失

  • 英國將印度的部分財富和資源出口到英國,而印度沒有得到足夠的經濟或物質回報。

  • 這種“經濟掠奪”是英國統治所特有的。即使是以前最糟糕的印度政府也將其從人民那裡徵收的收入花在了國內。

  • 因此,英國人將其從印度人民那裡獲得的大部分稅收和收入花在了自己的祖國,而不是印度。

  • 孟加拉的財富流失始於1757年,當時東印度公司的官員開始將從印度統治者、地主、商人和其他普通民眾那裡勒索來的鉅額財富帶回家。

  • 他們在1758年到1765年間送回了近600萬英鎊。這筆錢是1765年孟加拉納瓦布土地總收入的四倍多。

  • 1765年,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孟加拉的德瓦尼,從而控制了孟加拉的財政收入。

  • 東印度公司甚至比其官員更早地直接組織了財富的流失。它開始用孟加拉的收入購買印度商品並出口。這些購買被稱為“投資”。因此,透過“投資”,孟加拉的收入被送往英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