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印度史教程
- 現代印度史 - 首頁
-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
- 巴哈杜爾沙一世
- 賈漢達爾沙
- 法魯赫希亞爾
- 穆罕默德沙
- 納迪爾沙的入侵
- 艾哈邁德沙·阿卜達利
- 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 18世紀的南印度諸邦
- 18世紀的北印度諸邦
- 馬拉地人的勢力
- 18世紀的經濟狀況
- 18世紀的社會狀況
- 婦女地位
- 藝術與繪畫
- 社會生活
- 歐洲貿易的開始
- 葡萄牙人
- 荷蘭人
- 英國人
- 東印度公司 (1600-1744)
- 公司的內部組織
- 英法在南印度的鬥爭
- 英國征服印度
- 邁索爾征服
- 韋爾斯利勳爵 (1798-1805)
- 黑斯廷斯勳爵
- 英國權力的鞏固
-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 英國的行政政策
- 英國的經濟政策
- 交通和通訊
- 土地稅收政策
- 行政結構
- 司法機構
- 社會和文化政策
- 社會和文化覺醒
-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 1857年起義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義的傳播
- 1857年起義的中心
- 1857年起義的結果
- 對1857年起義的批評
- 1858年後的行政變革
- 省級行政
- 地方機構
- 軍隊改革
- 公務員制度
- 與土邦的關係
- 行政政策
- 極其落後的社會服務
- 印度及其鄰國
- 與尼泊爾的關係
- 與緬甸的關係
- 與阿富汗的關係
- 與西藏的關係
- 與錫金的關係
- 與不丹的關係
- 英國統治的經濟影響
- 民族主義運動 (1858-1905)
- 印度國民大會的前身
- 印度國民大會
- 印度國民大會與改革
- 宗教與社會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婦女解放
- 反對種姓制度的鬥爭
- 民族主義運動 (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國民大會 (1905-1914)
- 穆斯林與宗派主義的增長
- 自治同盟
- 爭取自治的鬥爭
- 甘地領導地位的確立
- 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
- 哈里發運動與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非合作運動
- 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族運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後鬥爭
- 艾德禮的宣告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達爾豪西勳爵 (1848-1856)
達爾豪西勳爵於1848年就任印度總督。從一開始,他就決心儘可能地擴大英國對印度地區的直接統治。

達爾豪西曾宣稱“印度所有土邦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他採取這種政策的表面理由是他認為英國的行政管理遠遠優於土邦統治者腐敗和壓迫性的行政管理。
達爾豪西政策的根本動機是擴大英國對印度的出口。
達爾豪西與其他侵略性的帝國主義者一樣,認為英國對印度土邦的出口受到這些土邦的印度統治者錯誤管理的影響而受到損害。
兼併主義
達爾豪西勳爵實施其兼併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兼併主義”。
根據兼併主義,當受保護邦的統治者去世且沒有自然繼承人時,其邦國不應按照該國世代相傳的傳統由養子繼承。相反,它應該被併入英國的領土,除非英國當局先前明確批准了收養。
許多邦國,包括1848年的薩塔拉以及1854年的那格浦爾和詹西,都是透過實施這項原則被併入的。
達爾豪西還拒絕承認許多前任統治者的稱號或支付他們的養老金。因此,卡納提克和蘇拉特的納瓦布以及坦焦爾的拉賈的稱號被廢除了。
在被封為比圖爾拉賈的前佩什瓦巴吉拉奧二世去世後,達爾豪西拒絕向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提供薪酬或養老金。
達爾豪西渴望吞併阿瓦德王國。但這項任務存在一些困難。首先,阿瓦德的納瓦布自布克薩爾戰役以來一直是英國的盟友。此外,他們多年來一直對英國唯命是從。
阿瓦德的納瓦布有很多繼承人,因此不能被兼併主義所涵蓋。必須找到其他藉口來剝奪他的統治權。
達爾豪西想到了改善阿瓦德人民境況的想法。納瓦布瓦吉德阿里沙被指控治理不善且拒絕進行改革。因此,他的邦國在1856年被兼併。
毫無疑問,阿瓦德行政管理的衰敗對人民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現實。
阿瓦德的納瓦布與當時的其他諸侯一樣,都是沉迷於享樂的、自私的統治者,他們很少關心為人民福祉而進行良好的行政管理。然而,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國的責任,至少從1801年開始,英國就控制和間接管理著阿瓦德。

實際上,正是阿瓦德作為曼徹斯特商品市場所具有的巨大潛力激發了達爾豪西的貪婪,並喚起了他的“慈善”感情。
出於同樣的原因,為了滿足英國對原棉日益增長的需求,達爾豪西於1853年從尼扎姆手中奪取了產棉區貝拉爾。
下圖顯示了1856年的英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