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印度歷史教程
- 古代印度歷史 - 首頁
- 印度歷史研究
- 古代印度歷史的著述
- 帝國主義史學
- 民族主義史學方法
-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
- 古代印度歷史的史料來源
- 考古學資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獻中的地理
- 石器時代文化
- 中石器時代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規劃
- 哈拉帕手工藝與工業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學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會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與哲學
- 雅利安入侵
- 後期吠陀時代
-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 印度哲學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變
- 佛教的演變
- 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的戰役
- 孔雀王朝
- 卡林迦戰爭及其影響
- 孔雀王朝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 孔雀王朝的統治
- 南印度早期歷史
- 小王朝時代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文學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社會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經濟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技術
- 曹拉王朝
- 潘底亞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國入侵者時期
- 笈多時期
- 笈多王朝的衰落
- 笈多時期的統治
- 笈多時期的文學
- 笈多時期的經濟
- 笈多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 笈多時期後的印度
- 戒日王時期
- 戒日王時期南印度
- 卡達姆巴王朝
- 卡馬魯帕的歷史
- 戒日王之後的印度
- 古爾賈拉-帕拉馬拉王朝
- 孟加拉的帕拉王朝
- 德干的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 戒日王時期後的文學
- 戒日王時期後的社會
- 戒日王時期後的經濟
- 戒日王時期後的宗教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戒日王時期後的社會
自公元7世紀以來,社會中持續存在的兩個重要趨勢是:
持續吸收外來元素,以及
種姓制度的分化。
種姓制度
最初有四個瓦爾納,以及若干種姓,這些種姓進一步細分為無數的小分支。
這一時期的法律將出生、職業和居住地作為決定種姓制度的關鍵因素。
當時,婆羅門被其所屬的戈特拉(宗族)、祖先、吠陀學習的分支、原籍和村莊所識別。
由於吸收了外國人和其他當地人,剎帝利也增加了。
導致混合種姓數量增加的兩個重要因素是:
特定職業轉化為種姓,以及
不同種姓之間向上通婚現象的增多。
種姓也以宗教派別為基礎形成,例如林伽瑜伽、毗溼奴派、白袍耆那教和裸形耆那教等。
旃陀羅是安底亞種姓(最底層種姓)最重要的代表。
這一時期並沒有嚴格遵循與四個“瓦爾納”相關的傳統職業。
有些婆羅門並不總是將自己的活動侷限於學習、教學、祭祀和履行祭司職能。
吠舍婆羅門透過從事農業和貿易為生。
首陀羅婆羅門出售蟲膠、鹽、牛奶、酥油、蜂蜜等。
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偏離了其傳統職業,形成了若干混合種姓。
該時期出現了重要的階層——“吏員”種姓。吏員負責政府文書工作,負責撰寫檔案和維護記錄。
吏員階層最早可追溯到孔雀王朝時期,但到7世紀,他們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種姓。
婚姻通常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安排,有時女孩會選擇自己的丈夫。但總體而言,人們仍然遵循《聖典》中提到的舊規則。
人們也開始出現關於再婚的新觀念和實踐。文獻中頻繁使用“ पुनर्भू ”和“ दिदिशु ”等詞語,這意味著允許女性再婚。
當局認可了女性繼承財產的權利。
寡婦有權繼承其無子女和/或已故丈夫的全部財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