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印度史教程
- 古代印度史 - 首頁
- 印度史研究
- 古代印度史的編寫
- 帝國主義史學
- 史學民族主義方法
- 馬克思主義史學派
- 古代印度史的來源
- 考古資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獻中的地理
- 石器時代文化
- 中石器時代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印度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規劃
- 哈拉帕手工藝與工業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學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會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與哲學
- 雅利安入侵
- 後吠陀時代
-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 印度哲學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變
- 佛教的演變
- 亞歷山大在印度的遠征
- 孔雀王朝
- 卡林迦戰爭及其影響
- 孔雀王朝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 孔雀王朝的治理
- 南印度早期歷史
- 小王朝時代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文學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社會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經濟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科技
- 曹羅王朝
- 潘底亞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來侵略者時期
- 笈多時期
- 笈多王朝的衰落
- 笈多時期的治理
- 笈多時期的文學
- 笈多時期的經濟
- 笈多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 笈多時期後的印度
- 戒日王時期
- 戒日王時期南印度
- 卡達姆巴王朝
- 卡馬魯帕的歷史
- 戒日王之後的印度
- 古爾賈拉-普拉提哈拉王朝
- 孟加拉帕拉王朝
- 德干拉施特庫塔王朝
- 戒日王時期之後的文學
- 戒日王時期之後的社會
- 戒日王時期之後的經濟
- 戒日王時期之後的宗教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帝國主義史學
1784年成立的孟加拉亞洲協會為印度史的編寫做出了貢獻。
帝國主義著作大多反映了當時關於宗教信仰和民族性的爭論,以及他們為了經濟剝削而擴大歐洲殖民地的利益。
帝國主義知識分子
- 19世紀主要的帝國主義知識分子有:
- 馬克斯·穆勒,
- J.S. 密爾,
- 威廉·瓊斯,
- 卡爾·馬克思,以及
- F. W. 黑格爾。
下面描述了一些知識分子的著作:
馬克斯·穆勒

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穆勒被認為是19世紀最受尊敬的印度學家之一。他是一位德國人,但居住在英國。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資助下,他承擔了將印度宗教文字翻譯成英文的大量工作。
他取得了將大量梵文文字翻譯成英文的最佳成就,但他的方法和意圖從未擺脫偏見。
穆勒的宗教信仰和政治需求影響了他的整個方法,使得他對印度歷史的寫作和解釋並非毫無偏見。
威廉·瓊斯、馬克斯·穆勒和文森特·史密斯撰寫印度歷史的指導原則是將所有歷史都安置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的時期。
1868年,馬克斯·穆勒寫信給阿蓋爾公爵:“印度的古代宗教註定要滅亡,如果基督教不介入,那將是誰的錯呢?”
18和19世紀關於印度歷史的大部分著作,都遵循了創世紀的信仰所強加的前提條件,並拒絕所有將印度過去描繪成偉大文明以及表明宇宙和人類起源具有悠久歷史的印度哲學思想的著作。
造成古代印度歷史扭曲的主要因素是英國在印度的帝國利益。他們擔心印度文字在英國平民中的流行可能會在他們心中產生自卑感。
詹姆斯·密爾

在1806年到1818年之間,詹姆斯·密爾寫了六卷關於印度歷史的書,但他從未去過印度,也不懂任何印度語言。他將印度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即:
印度教時期,
伊斯蘭教時期,以及
英國時期——(所有這些都沒有任何邏輯和理由)。
密爾對印度教時期描繪了一幅極其貶低的畫面。他譴責印度教時期的每一個制度、思想和行為,並將該國的各種弊病歸咎於印度教徒。
密爾的書在英國的哈利伯裡學校被用作教科書,該學校是為了教育來印度擔任行政官員和公務員的年輕英國人而建立的。
詹姆斯·密爾、他的兒子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他的弟子托馬斯·麥考利在塑造印度的帝國主義政策和印度教育的未來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古代印度被扭曲的歷史。
V.A. 史密斯,一位在印度為英國政府服務的官員,在1904年編寫了一本名為《印度早期歷史》的教科書。他強調了外國人對古代印度的作用。亞歷山大的入侵佔據了他書的三分之一。
史密斯的種族優越性在他的這句話中很明顯,即:“亞歷山大從喜馬拉雅山到大海的凱旋進軍,證明了當面對歐洲的技巧和紀律時,最強大的亞洲軍隊固有的弱點”。
史密斯給人的印象是亞歷山大征服了從喜馬拉雅山到大海的整個印度,而事實上,他只觸及了印度的西北邊界。
史密斯將印度描繪成一個專制國家,直到英國統治建立才經歷政治統一。
帝國主義歷史學家的整體方法是,對印度歷史進行這樣的解釋,以貶低印度人的品格和成就,併為殖民統治辯護。
文森特·阿瑟·史密斯 (1843-1920) 編撰了第一部系統性的古代印度史,於 1904 年出版。
根據聖經關於創世的記載,厄舍爾主教計算出整個宇宙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點創造的,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2349年。
根據印度的概念,地球的年齡有幾億年,聖經關於創世的記載似乎是錯誤的,這威脅到了信仰的根本基礎。
為了在英國人中推廣梵文學習,牛津大學的博登梵文教授職位由博登上校捐贈。這正是為了讓他的同胞能夠繼續將印度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為駁斥印度教體系和破壞印度傳統而提供的文學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