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印度史教程
- 古代印度史 - 首頁
- 印度史研究
- 古代印度史的編寫
- 帝國主義史學
- 民族主義史學方法
- 馬克思主義史學派
- 古代印度史的來源
- 考古資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學中的地理
- 石器時代文化
- 中石器時代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印度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規劃
- 哈拉帕手工藝與工業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學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會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與哲學
- 雅利安入侵
- 後期吠陀時代
-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 印度哲學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變
- 佛教的演變
- 亞歷山大在印度的遠征
- 孔雀王朝
- 卡林迦戰爭及其影響
- 孔雀王朝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 孔雀王朝的統治
- 南印度早期歷史
- 小型王朝時代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文學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社會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經濟
- 沙塔瓦哈納時期的技術
- 喬拉王朝
- 潘底亞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來侵略者時期
- 笈多時期
- 笈多的衰落
- 笈多時期的統治
- 笈多時期的文學
- 笈多時期的經濟
- 笈多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 笈多時期後的印度
- 戒日王時期
- 戒日王時期南印度
- 卡達巴王朝
- 卡馬魯帕的歷史
- 戒日王之後的印度
- 古爾賈拉-帕蒂哈拉王朝
- 孟加拉帕拉王朝
- 德干拉施特拉庫塔王朝
- 戒日王時期後的文學
- 戒日王時期後的社會
- 戒日王時期後的經濟
- 戒日王時期後的宗教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古代文學中的地理
廣闊的古代印度次大陸被稱為Bharatavarsha(婆羅多之地),它是南部Jambudvipa(瞻部洲)的一部分。
印度文學中的印度地理
在塑造古代印度歷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印度地理,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得到了生動的描述。
“印度”一詞最初是由阿契美尼德波斯人用來指稱信度河(Sindhu)流域的地區。
Sapta-Sindhu指的是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i)七河區域。
《贊德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用Sapta-Sindhu來指代印度。
希臘人用‘Indos’指稱信度河,隨後從波斯人那裡借用了這個詞。
著名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用'Indos'指稱波斯帝國的薩特拉普(省)。逐漸地,希臘和羅馬作家開始用這個詞來指稱整個國家。
公元一世紀,中國人用Tien-Chu或Chuantu來指稱印度。
玄奘用Yin-Tu來指稱印度。
以下是“Sindhu”的變形形式:
波斯語中的Hindu(印度)
希臘語中的Indos(印度)
希伯來語中的Hoddu(印度)
拉丁語中的Indus(印度)
漢語中的Tien-chu(天竺)
中國學者義淨說:“Hindu只是北方部落使用的名稱,印度人自己並不知道它”。
義淨還提到了其他術語,如Arya-desa(雅利安地區)和Brahmarashtra(婆羅門地區)來指稱印度。
公元前六世紀,帕尼尼首次提到‘Bharata’(婆羅多)一詞,當時它僅僅是指22個Janapadas(從西北的甘波伽到東部的摩揭陀)中的一個地區。
佛教文獻中提到七個婆羅多地區(Sapta-Bharatas),對應於古代的Sapta-Sindhu。
公元前150年(帕坦伽利時期),一個地區被稱為Aryavarta(雅利安地區)。它位於印度北部,介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里亞特拉卡山脈(或文迪亞山脈西側)之間,西側以阿拉瓦利山脈為界,東側以卡拉卡瓦納山脈(或拉傑馬哈爾山脈)為界。
地理對印度歷史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活動及其與自然和其他群體的互動。
山脈、河流、海洋構成了地理區域的天然邊界。一個人會根據其周圍環境發展其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
印度次大陸是一個廣闊的地理區域,北部有喜馬拉雅山脈,三面環海,界限分明。
朝聖地和宗教場所遍佈全國。
文化紐帶賦予所有印度人統一感和民族認同感。
有幾個地區具有獨特的地域精神和文化特徵。
這些單元孕育了更大的王國和帝國,並在適當的時候衰落,為另一個單元的興起讓路。
Chakravarti(轉輪王)是一種征服的概念,它激勵國王擴張其王國並統治整個國家。
來自西北的早期征服者,如印度-希臘人、沙卡-帕拉瓦人、貴霜人等,在印度西部建立了王國和帝國,但從未表現出對印度政治思想的渴望,也從未願意融入印度社會的主流。
北部的古科薩拉、摩揭陀、高達、文伽、阿宛提、拉塔和蘇拉什特拉王國,以及南部的卡林迦、安得拉、馬哈拉施特拉、卡納塔克、切拉、喬拉和潘底亞王國,在人類歷史上統治了很長時間,似乎擁有永恆的生命。
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們是航海活動的專家。他們也發展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
南方的喬拉王朝曾試圖征服海外領土。
儘管印度人已遍佈已知世界的許多地方,但在東南亞,他們在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這是由於商人和王子的個人努力,而不是任何國家的努力。
印度商人不僅將他們的宗教和哲學傳播給其他國家的民眾(如上文所述),而且也融入到其他國家的宗教和哲學之中。
因此,印度的地理特徵不僅塑造了它的歷史和文化,而且塑造了人們的頭腦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