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印度史教程
- 古代印度史 - 首頁
- 印度史研究
- 古代印度史的著述
- 帝國主義史學
- 民族主義史學方法
- 馬克思主義史學派
- 古代印度史的史料來源
- 考古學資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獻中的地理
- 石器時代文化
- 中石器時代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印度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規劃
- 哈拉帕手工藝與工業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學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會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與哲學
- 雅利安入侵
- 後吠陀時代
-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 印度哲學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變
- 佛教的演變
- 亞歷山大在印度的遠征
- 孔雀王朝
- 卡林加戰爭及其影響
- 孔雀王朝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 孔雀王朝的統治
- 南印度早期歷史
- 小王朝時代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文學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社會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經濟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技術
- चोल王朝
- 潘迪亞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來侵略者時期
- 笈多時期
- 笈多王朝的衰落
- 笈多時期的統治
- 笈多時期的文學
- 笈多時期的經濟
- 笈多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 笈多時期後的印度
- 戒日王時期
- 戒日王時期南印度
- 卡達姆巴王朝
- 卡馬魯帕的歷史
- 戒日王之後的印度
- 古爾加拉·普拉蒂哈拉王朝
- 孟加拉帕拉王朝
- 德干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 戒日王時期後的文學
- 戒日王時期後的社會
- 戒日王時期後的經濟
- 戒日王時期後的宗教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印度銅石並用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一個成熟的文明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和薩拉斯瓦蒂河流域發展起來。
一種完全不同型別的文化,被稱為銅石並用文化,在印度中部和德干地區發展起來。然而,儘管他們使用金屬,但他們從未達到城市化的水平。他們是哈拉帕文化的當代人,但其他一些則屬於後哈拉帕時代。
重要的銅石並用文化包括:
阿哈爾文化 約公元前2800-1500年
卡亞塔文化 約公元前2450-700年
馬爾瓦文化 約公元前1900-1400年
薩瓦爾達文化 約公元前2300-2000年
喬爾韋文化 約公元前1500-900年
普拉巴斯文化 約公元前2000-1400年
蘭普爾文化 約公元前1700-1400年
共同特徵
銅石並用文化的人們使用獨特的彩繪陶器,通常是紅底黑彩。
他們使用矽質材料(如玉髓和燧石)的專用刀片和薄片工業。然而,銅和青銅工具的使用也在有限的範圍內得到證明。
經濟主要基於自給農業、畜牧業、狩獵和捕魚。
彩繪陶器是所有銅石並用文化最顯著的特徵。
卡亞塔文化以其堅固的紅色陶器為特色,上面用巧克力色繪製圖案,還有一種紅色彩繪淺黃色陶器和帶有刻痕圖案的梳理陶器。
阿哈爾人制作了一種獨特的黑紅陶器,上面裝飾著白色圖案。
普拉巴斯和蘭普爾陶器都源於哈拉帕文化,由於其光亮的表面,被稱為光澤紅陶。
馬爾瓦陶器的質地略粗糙,但在其厚厚的淺黃色表面上,圖案是用紅色或黑色繪製的。
喬爾韋陶器是紅底黑彩的,表面呈啞光,經過沖洗處理。
這種文化中使用的著名陶器形式包括:
帶座盤子,
帶嘴瓶,
帶柄杯,
帶座碗,
大型儲藏罐,以及
帶嘴盆和碗。
銅石並用文化的中心繁榮於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半乾旱地區。
卡亞塔文化的聚落大多位於查巴爾河及其支流沿岸。它們數量不多,規模相對較小,最大的可能不超過兩公頃。
與卡亞塔文化相比,阿哈爾文化的聚落規模更大。
發掘顯示,他們使用石頭、泥磚和泥土建造房屋和其他建築物。巴拉塔爾遺址是一個設防的定居點。
馬爾瓦文化的聚落大多位於納爾馬達河及其支流沿岸。馬爾瓦文化最著名的三個聚落位於納夫達託利、埃蘭和納加達。
納夫達託利是該國最大的銅石並用文化聚落之一。它佔地近10公頃。其中一些遺址設有防禦工事。埃蘭有一道帶護城河的防禦牆。納加達有一個泥磚堡壘。
普拉巴斯文化已知的聚落很少,不超過六個。
蘭普爾文化的聚落大多位於古吉拉特邦的格洛河和卡盧巴爾河流域。
已知有超過200個喬爾韋文化的聚落。這些聚落的大多數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
喬爾韋文化最著名的聚落是普拉卡什、戴馬巴德和伊南加翁。戴馬巴德是最大的一處,面積近20公頃。
銅石並用時期人們的房屋是長方形和圓形的。它們是用泥土和樹枝搭建的。圓形房屋大多成群分佈。
這些房屋的屋頂是用稻草做的,由竹子和木頭椽子支撐。地板是用夯實的粘土做的。
他們輪作種植旱季作物和雨季作物,還飼養牛。他們在馬爾瓦地區種植小麥和大麥。稻米在伊南加翁和阿哈爾種植。
他們還種植了高粱、珍珠粟、扁豆、穀子、青豆、扁豆以及綠豆和黑豆。
銅石並用文化主要繁榮於黑棉土地區。這反映了銅石並用時期的人們在當時的技術、知識和手段下,發展出一種依賴於保水土壤的旱地農業系統的生態適應性。
銅石並用時代:貿易與商業
銅石並用時期的社群與其他同時代的社群進行貿易和物資交換。
大型聚落是主要的貿易和交換中心。其中一些是阿哈爾、吉倫德、納加達、納夫達託利、埃蘭、普拉巴斯、蘭普爾、普拉卡什、戴馬巴德和伊南加翁。
阿哈爾人居住在銅礦附近,並向馬爾瓦和古吉拉特邦的其他同時代社群供應銅製工具和物品。
在馬爾瓦、喬爾韋和普拉巴斯文化中發現的大多數銅斧上都刻有相同的標記,這可能表明這些是製造它們的工匠的商標。
發現從索拉什特拉海岸到銅石並用文化其他地區的各個地區都進行著貝殼手鐲的貿易。
黃金和象牙來自卡納塔克邦的泰卡爾科塔,半寶石可能來自古吉拉特邦的拉吉皮普拉,並被交易到各個地區。
在許多相距甚遠的遺址中都發現了伊南加翁的陶器。這表明喬爾韋人曾將陶器交易到遙遠的地方。
除了水路運輸外,還使用有輪牛車進行長途貿易。陶器上發現了有輪牛車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