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印度史教程
- 古代印度史 - 首頁
- 印度史研究
- 古代印度史的著述
- 帝國主義史學
- 民族主義史學方法
- 馬克思主義史學派
- 古代印度史的史料來源
- 考古學資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獻中的地理
- 石器時代文化
- 中石器時代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的銅石並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規劃
- 哈拉帕手工藝和工業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學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會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與哲學
- 雅利安入侵
- 後期吠陀時代
-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 印度哲學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變
- 佛教的演變
- 亞歷山大在印度的遠征
- 摩揭陀王朝
- 卡林迦戰爭及其影響
- 摩揭陀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 摩揭陀的統治
- 南印度早期歷史
- 小王朝時代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文學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社會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經濟
- 薩塔瓦哈納時期的技術
- 曹拉王朝
- 潘底亞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來侵略者時期
- 笈多時期
- 笈多王朝的衰落
- 笈多時期的統治
- 笈多時期的文學
- 笈多時期的經濟
- 笈多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 笈多時期後的印度
- 戒日王時期
- 戒日王時期南印度
- 卡達姆巴王朝
- 卡馬魯帕的歷史
- 戒日王之後的印度
- 古爾賈拉·帕提哈拉王朝
- 孟加拉帕拉王朝
- 德干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 戒日王時期後的文學
- 戒日王時期後的社會
- 戒日王時期後的經濟
- 戒日王時期後的宗教
- 參考文獻與免責宣告
吠陀時代後的社會制度
在後期吠陀時期,Varna(種姓)成為基於出生而不是基於職業(如在《梨俱吠陀》時期)。
新職業的發展導致了‘jatis’(世系)的出現。但jati制度還不像《蘇特拉經》時期那樣嚴格。
《梨俱吠陀》將Vishvamitra描述為rishi(聖賢),但《愛達利耶梵書》則將其稱為Kshatriya(剎帝利)。
第四個Varna,即Sudra(首陀羅)被剝奪了進行祭祀、學習聖典甚至擁有土地的權利。
不可接觸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其醜陋的形式。
像Kavasha、Vatsa和Satyakama Jabala這樣的人出生於非婆羅門jatis,但後來被稱為偉大的婆羅門。
教育
這是大量不同吠陀文獻發展的時期。
奧義書被認為是最高層次的智力成就。
教育始於‘Upanayana’(入學儀式)儀式。
學習的目的是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獲得成功。因此,學習信仰、保留獲得的知識、後代、財富、長壽和永生是必要的。
學生的職責有明確的規定,學習也有階段。
學生們在老師家裡學習,他們像家庭成員一樣生活,也參與家務。
對於高階學習,有學院和哲學討論圈。
受過教育的家庭成員可以透過相互討論並定期拜訪不同中心的傑出聖人和學者來繼續他們的知識追求。
學習的巨大動力來自學者的集會;通常由國王組織和邀請。
在國王的支援下,在不同的Janapadas(部落地區)建立了Parishads(議會)。
《大奧義書》描述了Videha(毗提哈)國王Janak組織了一個學者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參與者包括Yajnavaikya、Uddalaka Aruni、Sakalya、Gargi等。
Yajnavalkya在討論中擊敗了所有參與者,並被宣佈為最博學和最明智的人。
Gargi和Maitreyi是博學的女性。她們的地位表明,女性被允許積極參與智力追求。
在這個時期,剎帝利開始參與智力追求。
一些著名的剎帝利學者是:
Janaka - Videha的國王,
Pravahana Jaivali - 潘恰拉的國王,和
Asvapati Kaikeya - 迦屍的國王。
這些學者(上述)獲得瞭如此高的聲望,甚至博學的婆羅門也向他們尋求進一步的指導。
據記載,Yajnavalkya在完成Uddalaka Aruni的教育後,去Janaka(國王和剎帝利)那裡學習哲學和其他科目。
《Chandogya Upanishad》(琴底奧義書)將一些科目描述為吠陀的研究,即數學、礦物學、邏輯學、倫理學、軍事科學、天文學、毒物學、美術和工藝、音樂和醫學。
《Mundaka Upanishad》(曼度迦奧義書)將所有學習科目歸類為Apara vidya(世俗知識)。
在《曼度迦奧義書》中,Para vidya(至高無上的知識)一詞用於指最高的知識,即關於atman(自我)的知識,其中包括對生命、死亡、上帝等的認識。
經濟生活
《阿闥婆吠陀》涉及經濟方面。它描述了許多祈禱,以期為農民、牧羊人、商人等的成功帶來經濟繁榮。
《阿闥婆吠陀》解釋了關於耕種、播種、降雨以及牲畜、財富增加以及對抗野獸、野生動物和強盜的驅邪祈禱。
犁被稱為Sira,犁溝被稱為Sita。
牛糞被用作肥料。
據記載,用來拉犁的牛有六頭、八頭,有時甚至二十四頭。
種植了許多種穀物,如稻米、大麥、豆類和芝麻。它們的季節也被提及,例如大麥在冬季播種,夏季成熟;稻米在雨季播種,秋季收割,等等。
《शत波駰梵書》提到了農業的各種操作,如耕作、播種、收割和脫粒。
《阿闥婆吠陀》討論了乾旱和雨水過多對農業的威脅。
《阿闥婆吠陀》提到,崇拜牛的聖歌和對殺牛的死刑規定。
放債也很流行;通常由富有的商人從事。
特定的重量和測量單位也是已知的。
Niska和Satamana是貨幣單位。
從《梨俱吠陀》時期開始,市場上的討價還價就已經為人所知。
《愛達利耶梵書》談到了“無窮無盡的大海”和“環繞地球的大海”。這表明海上貿易是眾所周知的。
Bali一詞最初用於自願捐贈給首領,但後來成為常規稅收。它被用來維持政治和行政結構。
在這個時期,工業和職業出現了顯著發展。
提到了各種職業,例如:漁民、消防員和護林員、洗衣工、理髮師、屠夫、象夫、步兵、信使、珠寶製造商、籃子製造商、繩索製造商、染料製造商、戰車製造商、弓箭製造商、冶煉工、鐵匠、陶工等。此外,還提到了商人、長途商隊和海上貿易。
《梨俱吠陀》只描述了一種金屬‘ayas,’已被鑑定為銅。但在這個時期,一種新的金屬,即鐵,出現了。因此,我們得到了‘syam ayas’(鐵)和‘lohit ayas’(銅)這兩個術語。除此之外,還提到了金、鉛和錫。
鐵被用來製造武器和其他物品,如指甲銼、錘子、夾具、犁鏵等,銅被用來製造器皿。
銀(rajat)和金被用來製造飾品、餐具等。
宗教和哲學
梵書記錄了儀式宗教和祭祀的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祭司的增長。
在《梨俱吠陀》時期,大型儀式需要最多七個祭司和兩個首席祭司,但在後期吠陀時期,大型儀式需要十七個祭司。
一些儀式和典禮被作為獲得今世成功或來世幸福的方式而被採用。
懺悔和冥想的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人們從事苦行實踐,他們相信這不僅能獲得天堂,還能發展“神秘的、非凡的和超人的能力”。
在後期吠陀時期,一方面,《梨俱吠陀》時期簡單的宗教崇拜被精心設計的儀式和苦行實踐所取代。
另一方面,人們的智力追求仍在繼續,他們堅信只有透過真正的知識才能獲得解脫。
奧義書包含哲學論文,大約有200部奧義書。
《大奧義書》和《琴底奧義書》是最古老的奧義書。它們包含了關於人類思想關於上帝、人、宇宙等的永恆問題的大膽推測。
奧義書被認為是印度對世界精神思想寶庫的重要貢獻。
科學技術
吠陀、梵書和奧義書提供了關於這個時期科學的足夠資訊。
‘Ganita’一詞用於指“數學”,其中包括算術(Anka Ganita)、幾何(Rekha Ganita)、代數(Bija Ganita)、天文學和占星學(Jyotisa)。
吠陀人知道如何使正方形的面積等於三角形、圓形,並計算正方形的和與差。此外,立方體、立方根、平方根和次方根也是已知並使用的。
零在《梨俱吠陀》時期就已經為人所知,並經常用於計算和記錄大數。
天文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他們瞭解天體的運動,能夠計算它們在不同時間的方位。他們編制了精確的歷法,並預測日食和月食的時間。
吠陀人知道地球自轉並繞太陽公轉,月球繞地球公轉。他們還嘗試計算天體繞太陽公轉的週期以及天體之間的距離。這些計算結果與現代方法的結果幾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