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控制系統教程
- 控制系統 - 首頁
- 控制系統 - 緒論
- 控制系統 - 反饋
- 數學模型
- 機械系統的建模
- 機械系統的電氣等效
- 控制系統 - 方框圖
- 方框圖代數
- 方框圖簡化
- 訊號流圖
- 梅森增益公式
- 時間響應分析
- 一階系統的響應
- 二階系統的響應
- 時域指標
- 穩態誤差
- 控制系統 - 穩定性
- 控制系統 - 穩定性分析
- 控制系統 - 根軌跡
- 根軌跡的繪製
- 頻域響應分析
- 控制系統 - 伯德圖
- 伯德圖的繪製
- 控制系統 - 極座標圖
- 控制系統 - 奈奎斯特圖
- 控制系統 - 補償器
- 控制系統 - 控制器
- 控制系統 - 狀態空間模型
- 狀態空間分析
- 控制系統有用資源
- 控制系統 - 快速指南
- 控制系統 - 有用資源
- 控制系統 - 討論
控制系統 - 方框圖代數
方框圖代數只不過是方框圖基本元素相關的代數運算。這種代數處理的是代數方程的圖形表示。
方框的基本連線
兩個方框之間有三種基本型別的連線。
串聯連線
串聯連線也稱為級聯連線。在下圖中,兩個具有傳遞函式$G_1(s)$和$G_2(s)$的方框串聯連線。

對於這種組合,我們將得到輸出$Y(s)$為
$$Y(s)=G_2(s)Z(s)$$
其中,$Z(s)=G_1(s)X(s)$
$$\Rightarrow Y(s)=G_2(s)[G_1(s)X(s)]=G_1(s)G_2(s)X(s)$$
$$\Rightarrow Y(s)=\lbrace G_1(s)G_2(s)\rbrace X(s)$$
將此方程與輸出方程的標準形式$Y(s)=G(s)X(s)$進行比較。其中,$G(s) = G_1(s)G_2(s)$。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兩個方框的串聯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這兩個方框的傳遞函式的乘積。等效方框圖如下所示。

類似地,您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n'個方框的串聯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所有這'n'個方框的傳遞函式的乘積。
並聯連線
並聯連線的方框將具有相同的輸入。在下圖中,兩個具有傳遞函式$G_1(s)$和$G_2(s)$的方框並聯連線。這兩個方框的輸出連線到求和點。

對於這種組合,我們將得到輸出$Y(s)$為
$$Y(s)=Y_1(s)+Y_2(s)$$
其中,$Y_1(s)=G_1(s)X(s)$和$Y_2(s)=G_2(s)X(s)$
$$\Rightarrow Y(s)=G_1(s)X(s)+G_2(s)X(s)=\lbrace G_1(s)+G_2(s)\rbrace X(s)$$
將此方程與輸出方程的標準形式$Y(s)=G(s)X(s)$進行比較。
其中,$G(s)=G_1(s)+G_2(s)$。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兩個方框的並聯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這兩個方框的傳遞函式的和。等效方框圖如下所示。

類似地,您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n'個方框的並聯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所有這'n'個方框的傳遞函式的代數和。
反饋連線
正如我們在前幾章中討論的那樣,有兩種型別的反饋——正反饋和負反饋。下圖顯示了負反饋控制系統。在這裡,兩個具有傳遞函式$G(s)$和$H(s)$的方框形成一個閉環。

求和點的輸出是:
$$E(s)=X(s)-H(s)Y(s)$$
輸出$Y(s)$是:
$$Y(s)=E(s)G(s)$$
將$E(s)$的值代入上述方程。
$$Y(s)=\left \{ X(s)-H(s)Y(s)\rbrace G(s) \right\}$$
$$Y(s)\left \{ 1+G(s)H(s)\rbrace = X(s)G(s) \right\}$$
$$\Rightarrow \frac{Y(s)}{X(s)}=\frac{G(s)}{1+G(s)H(s)}$$
因此,負反饋閉環傳遞函式為$\frac{G(s)}{1+G(s)H(s)}$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兩個方框的負反饋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負反饋的閉環傳遞函式。等效方框圖如下所示。

類似地,您可以用一個方框表示兩個方框的正反饋連線。這個單一方框的傳遞函式是正反饋的閉環傳遞函式,即$\frac{G(s)}{1-G(s)H(s)}$
求和點的方框圖代數
相對於方框,移動求和點有兩種可能性:
- 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後
- 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前
現在讓我們逐一看看上述兩種情況下需要進行什麼樣的安排。
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後
考慮下圖所示的方框圖。在這裡,求和點位於方框之前。

求和點有兩個輸入$R(s)$和$X(s)$。它的輸出是$\left \{R(s)+X(s)\right\}$。
因此,方框$G(s)$的輸入是$\left \{R(s)+X(s)\right \}$,其輸出為:
$$Y(s)=G(s)\left \{R(s)+X(s)\right \}$$
$\Rightarrow Y(s)=G(s)R(s)+G(s)X(s)$ (公式1)
現在,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後。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方框$G(s)$的輸出是$G(s)R(s)$。
求和點的輸出是
$Y(s)=G(s)R(s)+X(s)$ (公式2)
比較公式1和公式2。
第一項$‘G(s) R(s)’$在兩個方程中都是相同的。但是,第二項有所不同。為了使第二項也相同,我們需要另一個方框$G(s)$。它具有輸入$X(s)$,並且此方框的輸出作為輸入提供給求和點,而不是$X(s)$。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前
考慮下圖所示的方框圖。在這裡,求和點位於方框之後。

此方框圖的輸出為:
$Y(s)=G(s)R(s)+X(s)$ (公式3)
現在,將求和點移到方框之前。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此方框圖的輸出為:
$Y(S)=G(s)R(s)+G(s)X(s)$ (公式4)
比較公式3和公式4,
第一項$‘G(s) R(s)’$在兩個方程中都是相同的。但是,第二項有所不同。為了使第二項也相同,我們需要另一個方框$\frac{1}{G(s)}$。它具有輸入$X(s)$,並且此方框的輸出作為輸入提供給求和點,而不是$X(s)$。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取樣點的方框圖代數
相對於方框,移動取樣點有兩種可能性:
- 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後
- 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前
現在讓我們逐一看看上述兩種情況下需要進行什麼樣的安排。
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後
考慮下圖所示的方框圖。在這種情況下,取樣點位於方框之前。

這裡,$X(s)=R(s)$和$Y(s)=G(s)R(s)$
當您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後時,輸出$Y(s)$將保持不變。但是,$X(s)$的值有所不同。因此,為了獲得相同的$X(s)$值,我們需要另一個方框$\frac{1}{G(s)}$。它具有輸入$Y(s)$,輸出為$X(s)$。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前
考慮下圖所示的方框圖。在這裡,取樣點位於方框之後。

這裡,$X(s)=Y(s)=G(s)R(s)$
當您將取樣點移到方框之前時,輸出$Y(s)$將保持不變。但是,$X(s)$的值有所不同。因此,為了獲得相同的$X(s)$值,我們需要另一個方框$G(s)$。它具有輸入$R(s)$,輸出為$X(s)$。此方框圖如下圖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