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密碼學教程
- 密碼學 - 首頁
- 密碼學 - 起源
- 密碼學 - 歷史
- 密碼學 - 原理
- 密碼學 - 應用
- 密碼學 - 優點與缺點
- 密碼學 - 現代
- 密碼學 - 傳統密碼
- 密碼學 - 加密的需求
- 密碼學 - 雙重強度加密
- 密碼系統
- 密碼系統
- 密碼系統 - 組成部分
- 密碼系統攻擊
- 密碼系統 - 彩虹表攻擊
- 密碼系統 - 字典攻擊
- 密碼系統 - 暴力攻擊
- 密碼系統 - 密碼分析技術
- 密碼學型別
- 密碼系統 - 型別
- 公鑰加密
- 現代對稱金鑰加密
- 密碼學雜湊函式
- 金鑰管理
- 密碼系統 - 金鑰生成
- 密碼系統 - 金鑰儲存
- 密碼系統 - 金鑰分發
- 密碼系統 - 金鑰撤銷
- 分組密碼
- 密碼系統 - 流密碼
- 密碼學 - 分組密碼
- 密碼學 - Feistel分組密碼
- 分組密碼的工作模式
- 分組密碼的工作模式
- 電子密碼本 (ECB) 模式
- 密碼分組連結 (CBC) 模式
- 密碼反饋 (CFB) 模式
- 輸出反饋 (OFB) 模式
- 計數器 (CTR) 模式
- 經典密碼
- 密碼學 - 反向密碼
- 密碼學 - 凱撒密碼
- 密碼學 - ROT13演算法
- 密碼學 - 置換密碼
- 密碼學 - 加密置換密碼
- 密碼學 - 解密置換密碼
- 密碼學 - 乘法密碼
- 密碼學 - 仿射密碼
- 密碼學 - 簡單替換密碼
- 密碼學 - 簡單替換密碼的加密
- 密碼學 - 簡單替換密碼的解密
- 密碼學 - 維吉尼亞密碼
- 密碼學 - 維吉尼亞密碼的實現
- 現代密碼
- Base64編碼與解碼
- 密碼學 - XOR加密
- 替換技術
- 密碼學 - 單字母替換密碼
- 密碼學 - 單字母替換密碼的破解
- 密碼學 - 多字母替換密碼
- 密碼學 - Playfair密碼
- 密碼學 - Hill密碼
- 多字母替換密碼
- 密碼學 - 一次性密碼本密碼
- 一次性密碼本密碼的實現
- 密碼學 - 置換技術
- 密碼學 - 柵欄密碼
- 密碼學 - 列置換密碼
- 密碼學 -隱寫術
- 對稱演算法
- 密碼學 - 資料加密
- 密碼學 - 加密演算法
- 密碼學 - 資料加密標準 (DES)
- 密碼學 - 三重DES (3DES)
- 密碼學 - 雙重DES (2DES)
- 高階加密標準 (AES)
- 密碼學 - AES結構
- 密碼學 - AES變換函式
- 密碼學 - 位元組替換變換
- 密碼學 - 行移位變換
- 密碼學 - 列混淆變換
- 密碼學 - 輪金鑰加變換
- 密碼學 - AES金鑰擴充套件演算法
- 密碼學 - Blowfish演算法
- 密碼學 - SHA演算法
- 密碼學 - RC4演算法
- 密碼學 - Camellia加密演算法
- 密碼學 - ChaCha20加密演算法
- 密碼學 - CAST5加密演算法
- 密碼學 - SEED加密演算法
- 密碼學 - SM4加密演算法
- IDEA - 國際資料加密演算法
- 公鑰(非對稱)密碼演算法
- 密碼學 - RSA演算法
- 密碼學 - RSA加密
- 密碼學 - RSA解密
- 密碼學 - 建立RSA金鑰
- 密碼學 - 破解RSA密碼
- 密碼學 - ECDSA演算法
- 密碼學 - DSA演算法
- 密碼學 - Diffie-Hellman演算法
- 密碼學中的資料完整性
- 密碼學中的資料完整性
- 訊息認證
- 密碼學數字簽名
- 公鑰基礎設施 (PKI)
- 雜湊
- MD5 (訊息摘要演算法5)
- SHA-1 (安全雜湊演算法1)
- SHA-256 (安全雜湊演算法256位)
- SHA-512 (安全雜湊演算法512位)
- SHA-3 (安全雜湊演算法3)
- 密碼雜湊
- Bcrypt雜湊模組
- 現代密碼學
- 量子密碼學
- 後量子密碼學
- 密碼協議
- 密碼學 - SSL/TLS協議
- 密碼學 - SSH協議
- 密碼學 - IPSec協議
- 密碼學 - PGP協議
- 影像和檔案加密
- 密碼學 - 影像
- 密碼學 - 檔案
- 隱寫術 - 影像
- 檔案加密和解密
- 密碼學 - 檔案加密
- 密碼學 - 檔案解密
- 物聯網中的密碼學
- 物聯網安全挑戰、威脅和攻擊
- 物聯網安全的密碼技術
- 物聯網裝置的通訊協議
- 常用的密碼技術
- 自定義構建密碼演算法(混合密碼)
- 雲密碼學
- 量子密碼學
- 密碼學中的影像隱寫術
- DNA密碼學
- 密碼學中的一次性密碼 (OTP) 演算法
- 區別
- 密碼學 - MD5 vs SHA1
- 密碼學 - RSA vs DSA
- 密碼學 - RSA vs Diffie-Hellman
- 密碼學 vs 密碼學
- 密碼學 - 密碼學 vs 密碼分析
- 密碼學 - 經典 vs 量子
- 密碼學 vs 隱寫術
- 密碼學 vs 加密
- 密碼學 vs 網路安全
- 密碼學 - 流密碼 vs 分組密碼
- 密碼學 - AES vs DES 密碼
- 密碼學 - 對稱 vs 非對稱
- 密碼學有用資源
- 密碼學 - 快速指南
- 密碼學 - 討論
密碼學-IPSec協議
IPsec是一套用於保護裝置之間連線的協議。IPsec使得透過公共網路安全地傳輸資料成為可能。它的工作原理是驗證IP資料包的來源並對其進行加密。它主要用於建立VPN。
“IPsec”中的“IP”代表“網際網路協議”,而“sec”代表“安全”。網際網路協議,或網際網路協議,是主要的網際網路路由協議,它使用IP地址來標識資料的目的地。因為IPsec透過身份驗證和加密來改進此過程。
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在20世紀90年代開發了IPSec,以確保連線到開放網路時的機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例如,為了遠端訪問公司檔案,使用者使用IPSec虛擬專用網(VPN)連線到網際網路。藉助IPSec協議加密,我們可以避免未經授權的監控和敏感資料洩露。伺服器還可以驗證它接收到的資料包是否已授權。
它是如何工作的?
計算機和IPSec協議使用以下步驟交換資料:
- 傳送裝置透過將資料傳輸與其安全策略進行比較來檢查是否需要IPSec保護。如果是這種情況,則連線接收裝置和啟動安全IPSec傳輸的計算機。
- 兩臺機器都確定建立安全連線所需的條件。加密、身份驗證和其他安全關聯(SA)引數應由雙方商定。
- 計算機發送和接收加密資料,並驗證資料來自可靠的來源。它執行測試以確保底層內容是可信的。
- 傳輸完成後或會話超時後,計算機終止IPSec連線。
IPSec加密
IPSec加密是用於混淆資料以保護其內容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的軟體。解密資料需要一個解密金鑰,該金鑰使用加密金鑰進行加密。IPSec支援許多加密方法,例如AES、Blowfish、三重DES、ChaCha和DES-CBC。
IPSec使用非對稱和對稱加密來平衡資料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速度。非對稱加密在公開加密金鑰的同時保持解密金鑰的私密性。對稱加密使用相同的金鑰進行加密和解密。為了加快資料傳輸速度,IPSec使用非對稱加密建立安全連線,然後切換到對稱加密。
IPSec協議
IPSec協議安全地傳輸資料包。資料包是一種預定義的結構,用於格式化和準備網路傳輸的資訊。它包含三個部分:報頭、有效負載和尾部。
- 報頭是資料包的起始部分,包含將其路由到正確目的地的指令。
- 有效負載是指資料包中包含的實際資訊。
- 尾部是在有效負載尾部新增的額外資料,用於表示資料包的結尾。
以下是列出的一些IPSec協議:
- AH(身份驗證報頭) - 身份驗證報頭 (AH) 協議確保資料包來自真實的來源並且未被篡改,類似於消費產品上的防篡改密封。這些報頭不啟用加密也不幫助隱藏資料免受攻擊者的攻擊。
- ESP(封裝安全協議) - 封裝安全協議 (ESP) 對每個資料包的 IP 報頭和有效負載進行加密,除非啟用了傳輸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僅對有效負載進行加密。每個資料包都帶有一個特定於 ESP 的報頭和尾部。
- SA(安全關聯) - SA 指的是一組用於協商加密金鑰和演算法的協議。網際網路金鑰交換 (IKE) 是最常用的 SA 協議之一。
- IKE(網際網路金鑰交換) - 網際網路金鑰交換 (IKE) 協議在兩個網際網路連線的裝置之間提供安全連線。兩個裝置都建立一個安全關聯 (SA),這需要在傳輸和接收後續資料包之前設定加密金鑰和演算法。
最後,雖然網際網路協議 (IP) 不是 IPsec 套件的一部分,但 IPsec 直接在 IP 之上執行。
IPSec演算法和協議
IPSec是一組安全協議和基於密碼學的服務,旨在保護透過不受信任的網路傳送資料的裝置之間的通訊安全。IPSec基於一組廣泛接受的協議和演算法,因此可以在Firebox和許多其他支援這些常用協議的裝置或雲端終結點之間建立IPSec VPN。
加密演算法
- AES(高階加密標準)
- 3DES(三重DES)
- DES(資料加密標準)
身份驗證演算法
- HMAC-MD5(雜湊訊息認證碼 - 訊息摘要演算法5)
- HMAC-SHA1(雜湊訊息認證碼 - 安全雜湊演算法1)
- HMAC-SHA2(雜湊訊息認證碼 - 安全雜湊演算法2)
- SHA2-256:產生一個265位(32位元組)的訊息摘要
- SHA2-384:產生一個384位(48位元組)的訊息摘要
- SHA2-512:產生一個512位(64位元組)的訊息摘要
IPSec的用途
IPsec可用於以下任務:
- 需要路由器安全性的開放網際網路資料傳輸。
- 需要加密的應用程式資料。
- 立即驗證資料來自已知傳送方。
- 透過建立加密電路或IPsec隧道來加密兩個端點之間傳輸的所有資料,從而保護網路資料。
組織使用IPSec作為針對重放攻擊的安全措施。重放攻擊或中間人攻擊是指攔截和修改即時傳輸,並將資料傳送到充當中介的計算機的行為。IPSec協議為每個資料包分配一個序列號,並檢查重複資料包。
IPSec 的模式
IPSec 運行於兩種模式,它們具有不同的保護級別。請參見下面的模式:
- 隧道模式 (Tunnel) − IPSec 隧道模式非常適合在公共網路上傳輸資料,因為它可以提高資料安全性,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計算機對所有資料(有效負載和報頭)進行加密,並新增新的報頭。
- 傳輸模式 (Transport) − IPSec 傳輸模式僅加密資料包的有效負載,而保留 IP 報頭不變。未加密的報頭幫助路由器確定每個資料包的目標地址。因此,IPSec 傳輸模式用於封閉和可信的網路中,例如保護兩臺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連線。
IPSec 的優勢
- IPSec 是一種開放標準協議,得到眾多廠商的支援,可應用於各種場景。
- 它提供強大的加密安全功能,以保護敏感資料,同時確保網路隱私和完整性。
- IPSec 可用於保護大型網路,並可根據需要進行擴充套件或縮減。
- 它可以配置為保護各種網路拓撲結構,例如點對點、站點到站點和遠端訪問鏈路。
- IPSec 可以幫助減少網路擁塞並提高網路效率。
IPSec 的缺點
- IPSec 的一個缺點是其高階配置要求專業知識和技能。
- 由於 IP 資料包加密和解密相關的開銷,IPSec 會影響網路效能。
- IPSec 僅保護 IP 流量,而其他協議(如 ICMP、DNS 和路由協議)仍然容易受到攻擊。
- IPSec 依賴於正確的金鑰管理,以保證用於加密和身份驗證的加密金鑰的安全性。
- IPSec 可能與某些網路裝置和軟體不相容,從而導致互操作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