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學教程
- 宇宙學 - 首頁
- 膨脹的宇宙
- 造父變星
- 紅移和退行速度
- 紅移與運動學多普勒頻移
- 宇宙度規與膨脹
- 羅伯遜-沃爾克度規
- 哈勃引數與比例因子
- 弗裡德曼方程與宇宙模型
- 流體方程
- 物質主導的宇宙
- 輻射主導的宇宙
- 暗能量
- 螺旋星系旋轉曲線
- 星系的星系速度彌散測量
- 哈勃引數和密度引數
- 宇宙的年齡
- 角直徑距離
- 光度距離
- Ia型超新星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CMB - 解耦時的溫度
- CMB輻射的各向異性與COBE衛星
- CMB各向異性的建模
- 最後散射面的視界長度
- 系外行星探測
- 徑向速度法
- 凌日法
- 系外行星特性
- 宇宙學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快速指南
- 宇宙學 - 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討論
宇宙學 - 凌日法
凌日法(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用於確定行星的大小。一顆恆星因行星遮擋而導致的亮度下降通常非常小,不像雙星系統那樣顯著。
F0是行星掩食恆星之前恆星的通量。
F1是整個行星位於恆星前方後的通量。
下圖將用於所有計算。

$$\frac{F_0 - F_1}{F_0} = \frac{\pi r_p^{2}}{\pi R^2_\ast}$$
$$\frac{\Delta F}{F} \cong \frac{r^2_p}{R^2_\ast}$$
$$\left ( \frac{\Delta F}{F} \right )_{earth} \cong 0.001\%$$
$$\left ( \frac{\Delta F}{F} \right )_{jupiter} \cong 1\%$$
這對於地面望遠鏡來說不容易實現。它是透過哈勃望遠鏡實現的。

這裡,tT是A點和D點之間的時間,tF是B點和C點之間的時間。

凌日幾何與系統的傾角i有關。凌日緯度和傾角是可以互換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
$$\frac{h}{a} = cos(i)$$
$$\frac{h}{R_\ast} = sin(\delta)$$
$$cos(i) = \frac{R_\ast sin(\delta)}{a}$$
$$y^2 = (R_\ast + R_p)^2 - h^2$$
$$y = [(R_\ast + R_p)^2 - h^2]^{\frac{1}{2}}$$
$$sin(\theta) = \frac{y}{a}$$
$$\theta = sin^{-1}\left [ \frac{(R_\ast + R_p)^2 - a^2cos^2(i)}{a^2} \right ]^{\frac{1}{2}}$$
$$t_T = \frac{P}{2\pi} \times 2\theta$$
這裡,tT是發生凌日的週期分數,(2θ/2π)是發生凌日的角度分數。
$$sin(\frac{t_T\pi}{P}) = \frac{R_\ast}{a}\left [ \left ( 1+ \frac{R_p}{R_\ast}\right )^2 - \left ( \frac{a}{R_\ast}cos(i)\right )^2 \right ]^{\frac{1}{2}}$$
通常,a >> R∗ >> Rp。因此,我們可以寫成:
$$sin(\frac{t_T\pi}{P}) = \frac{R_\ast}{a}\left [ 1- \left ( \frac{a}{R_\ast}cos(i) \right )^2\right ]^{\frac{1}{2}}$$
這裡,P是兩次連續凌日之間的時間間隔。凌日時間與軌道週期相比非常短。因此,
$$t_T = \frac{P}{\pi}\left [ \left ( \frac{R_\ast}{a}\right )^2 - cos^2(i)\right ]^{\frac{1}{2}}$$
這裡,tT,P,R∗是可觀測量,a和i需要計算得出。
現在,
$$sin(\frac{t_F\pi}{P}) = \frac{R_\ast}{a}\left [\left (1 - \frac{R_p}{R_\ast} \right )^2 - \left ( \frac{a}{R_\ast}cos\:i \right )^2\right ]^{\frac{1}{2}}$$
其中,y2 = (R∗ − Rp)2 − h2。
令,
$$\frac{\Delta F}{F} = D = \left ( \frac{R_p}{R_\ast} \right )^2$$
現在,我們可以表示為:
$$\frac{a}{R_\ast} = \frac{2P}{\pi} D^{\frac{1}{4}}(t^2_T - t^2_F)^{-\frac{1}{2}}$$
對於主序星,
$$R_\ast \propto M^\alpha_\ast$$
$$\frac{R_\ast}{R_0} \propto \left ( \frac{M_\ast}{M_0}\right )^\alpha$$
這給出了R∗。
因此,我們也得到了‘a’的值。
所以,我們得到了'Rp','a'和'i'。
對於所有這些,
$$h \leq R_\ast + R_p$$
$$a\: cos\: i \leq R_\ast + R_p$$
即使對於𝑖~89度,凌日持續時間也很短。行星必須非常靠近才能獲得足夠的凌日時間。這給‘i’帶來了嚴格的限制。一旦我們得到‘i’,我們就可以從徑向速度測量中推匯出‘mp’。
這種透過凌日法進行的探測被稱為機會探測,即觀測到凌日的機率。凌日機率(觀測機率)計算如下所示。
凌日機率與兩個極端凌日構型所描繪的立體角有關,即:
$$行星立體角 = 2\pi \left ( \frac{2R_\ast}{a} \right )$$
以及在半長軸a處的總立體角,或:
$$球體立體角 = 4\pi$$
機率是這兩個面積的比率:
$$= \frac{有利方向所覆蓋的天空面積}{所有可能的軌道方向所覆蓋的天空面積}$$
$= \frac{4\pi a_pR_\ast}{4\pi a^2_p} = \frac{R_\ast}{a_p}$ $\frac{空心圓柱體的面積}{球體的面積}$
這個機率與觀測者無關。
要點
- 凌日法(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用於確定行星的大小。
- 透過凌日法進行的探測是機會探測。
- 行星必須非常靠近才能獲得足夠的凌日時間。
- 凌日機率與行星的立體角有關。
- 此機率與觀測者的參考系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