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學教程
- 宇宙學 - 首頁
- 膨脹的宇宙
- 造父變星
- 紅移和退行速度
- 紅移與運動學多普勒效應
- 宇宙學度規與膨脹
- 羅伯遜-沃克度規
- 哈勃引數與尺度因子
- 弗裡德曼方程與宇宙模型
- 流體方程
- 物質主導宇宙
- 輻射主導宇宙
- 暗能量
- 螺旋星系旋轉曲線
- 星系的徑向速度彌散測量
- 哈勃常數和密度引數
- 宇宙年齡
- 角直徑距離
- 光度距離
- Ia型超新星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CMB - 解耦時的溫度
- CMB輻射的各向異性和COBE衛星
- CMB各向異性的建模
- 最後散射面的視界長度
- 太陽系外行星探測
- 視向速度法
- 凌日法
- 系外行星的性質
- 宇宙學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快速指南
- 宇宙學 - 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討論
紅移與運動學多普勒效應
一個紅移為z = 10的星系,對應於v≈80%的光速c。銀河系的質量約為1011M⊙,如果考慮暗物質,則為1012M⊙。因此,我們的銀河系質量很大。如果它以光速的80%運動,則不符合物體運動的一般概念。
我們知道,
$$\frac{v_r}{c} = \frac{\lambda_{obs} - \lambda{rest}}{\lambda_{rest}}$$
對於z的較小值,
$$z = \frac{v_r}{c} = \frac{\lambda_{obs}-\lambda_{rest}}{\lambda_{rest}}$$
在下圖中,通量與波長的關係圖中,在連續譜之上存在發射線。根據H-α線的資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約z = 7。這意味著星系以光速的70%運動。我們觀察到紅移並將其解釋為速度。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念,並以不同的方式看待z。想象空間是一個二維網格,表示宇宙,如下所示。

假設黑星是我們自己的銀河系,藍星是另一個星系。當我們記錄來自該星系的光時,我們會看到光譜並發現它的紅移,即星系正在遠離我們。當光子發射時,它具有相對速度。
如果空間正在膨脹會怎樣?
這是光子的瞬時紅移。兩個星系之間空間的累積紅移將導致較大的紅移。波長最終會發生變化。這是空間的膨脹,而不是星系的運動學運動。
下圖顯示,如果相互引力超過膨脹,則這種情況不會參與哈勃定律。

在運動學多普勒效應中,紅移是在光子發射時產生的。在宇宙學紅移中,它在每一步都累積地發生紅移。在引力勢中,光子會發生藍移。當它從引力勢中爬出來時,它會發生紅移。
根據狹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經過的物體之間的相對速度不能大於光速。我們所說的速度是宇宙的膨脹速度。對於較大的z值,紅移是宇宙學紅移,而不是物體相對於我們實際退行速度的有效測量。
宇宙學原理
它源於哥白尼宇宙觀。根據這種觀點,宇宙是均勻且各向同性的。宇宙中沒有優選的方向和位置。
均勻性意味著無論你在宇宙的哪個部分,你都會看到宇宙在所有部分都是一樣的。各向同性意味著無論你朝哪個方向看,你都會看到相同的結構。
水稻田是均勻性的一個合適的例子。從各個部分看它都是均勻的,但當風吹過時,它的方向會發生變化,因此它不是各向同性的。考慮一塊平坦土地上的山,觀察者站在山頂上。他將看到平坦土地的各向同性,但它不是均勻的。如果在一個均勻的宇宙中,在一個點上是各向同性的,那麼它在任何地方都是各向同性的。
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來繪製宇宙圖。斯隆數字巡天就是這樣一項調查,它沒有過多關注赤緯,而是關注赤經。回溯時間約為20億年。每個畫素對應於星系的位置,顏色對應於形態結構。綠色表示藍色螺旋星系,而紅色偽彩色表示質量較大的星系。
星系存在於宇宙網的絲狀結構中,星系之間存在空洞。
$\delta M/M \cong 1$,即質量分佈的漲落為1,M是在給定立方體中存在的物質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取體積為50 Mpc的立方體。
對於邊長為1000 Mpc的立方體,$\delta M/M \cong 10^{−4}$。
量化均勻性的一種方法是取質量漲落。質量漲落將在較小的尺度上較高。
為了量化各向同性,考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在較大的角尺度上幾乎是各向同性的。
要點
兩個彼此經過的物體之間的相對速度不能大於光速。
宇宙學原理指出,宇宙是均勻且各向同性的。
這種均勻性存在於非常大的角尺度上,而不是在較小的尺度上。
SDSS(斯隆數字巡天)是繪製夜空圖的努力,驗證了宇宙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