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學教程
- 宇宙學 - 首頁
- 膨脹的宇宙
- 造父變星
- 紅移和退行速度
- 紅移與運動多普勒頻移
- 宇宙學度規與膨脹
- 羅伯遜-沃爾克度規
- 哈勃引數與比例因子
- 弗裡德曼方程與宇宙模型
- 流體方程
- 物質主導的宇宙
- 輻射主導的宇宙
- 暗能量
- 螺旋星系旋轉曲線
- 星系的速度彌散測量
- 哈勃常數和密度引數
- 宇宙的年齡
- 角直徑距離
- 光度距離
- Ia型超新星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CMB - 解耦時的溫度
- CMB輻射的各向異性與COBE
- CMB各向異性的建模
- 最後散射面上的視界長度
- 太陽系外行星探測
- 徑向速度法
- 凌日法
- 系外行星的特性
- 宇宙學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快速指南
- 宇宙學 - 有用資源
- 宇宙學 - 討論
解耦時的CMB溫度
我們首先應該瞭解是什麼特徵決定了解耦。我們知道,當時的能量高得多,以至於物質只以電離粒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解耦和複合時期,能量必須下降才能允許氫的電離。可以進行近似計算來估計解耦時的溫度。
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只考慮基態氫的電離。
$$hv \approx k_BT$$
$$\therefore T \approx \frac{hv}{k_B}$$
對於基態氫的電離,hν為13.6 eV,kB為玻爾茲曼常數8.61 × 10−5 eV/K,這表明溫度為1.5 × 105 開爾文。
這實質上告訴我們,如果溫度低於1.5 × 105 K,中性原子就可以開始形成。
我們知道,光子與重子的比率約為5 × 1010。因此,即使在光子數量減少的圖表尾部,仍然有足夠的光子來電離氫原子。此外,電子和質子的複合並不保證形成基態氫原子。激發態需要較低的能量進行電離。因此,應針對每種情況進行嚴格的統計分析以獲得精確的值。計算結果將溫度設定為約3000K。
為了解釋起見,我們考慮將氫激發到第一激發態的情況。能量大於ΔE的光子數量Nγ (> ΔE)與光子總數Nγ之比的通用表示式為:
$$\frac{N_\gamma(> \Delta E)}{N_\gamma} \propto e^{\frac{-\Delta E}{kT}}$$
對於將氫激發到第一激發態的情況,ΔE為10.2 eV。現在,如果我們考慮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即至少每個重子有一個能量大於10.2 eV的光子(記住比率為5 × 1010),我們從公式3中得到溫度為4800 K(插入Nγ(> ΔE) = Np)。
這是產生第一激發態中性氫原子群的溫度。電離該狀態所需的溫度明顯較低。因此,我們得到了比1.5 × 105 K更好的估計值,更接近公認值3000 K。
紅移-溫度關係
為了理解紅移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我們採用如下所述的兩種方法。
方法1
從維恩位移定律,我們知道
$$\lambda_mT = 常數$$
為了將其與紅移聯絡起來,我們使用:
$$1+z = \frac{\lambda_0}{\lambda_e}$$
由於$λ_oT_o = λ_eT(z)$,我們得到:
$$T(z) = T_0\frac{\lambda_0}{\lambda_e} = T_0(1+z)$$
將To設定為當前值3K,我們可以得到給定紅移下的溫度值。
方法2
就頻率而言,我們知道:
$$v_0 = \frac{v_e}{1+z}$$
$$B_vdv = \frac{2hv^3}{c^2} \frac{dv}{e^{hv/kT}-1}$$
這告訴我們光子在能量區間內的淨能量,而hν是單個光子的能量。因此,我們可以透過Bνdν/hν獲得光子的數量。
如果$n_{νo}$代表現在,$n_{νe}$代表發射,我們得到:
$$\frac{n_{v_e}}{n_{v_0}} = (1+z)^3$$
簡化後,我們得到:
$$n_{v_0} =\frac{2v_c^2}{c^2}\frac{dv_c}{e^{hv/kT}-1}\frac{1}{(1+z)^3}=\frac{2v_0^2}{c^2}\frac{dv_c}{e^{hv/kT}-1}$$
這再次給了我們維恩位移定律,因此可以得出結論:
$$T(z) = T_0\frac{\lambda_0}{\lambda_e} = T_0(1+z)$$
要點
- 早期宇宙非常熱,約為3000K。
- 目前的測量結果表明,宇宙的溫度接近3K。
- 我們回溯的時間越久遠,溫度就成比例地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