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政治教程
- 印度政治 - 首頁
- 印度政治 - 導論
- 印度政治 - 憲法形成
- 印度政治 - 憲法特徵
- 憲法的指導思想
- 印度政治 - 憲法的淵源
- 政治 - 憲法的運作方式
- 印度政治 - 中央政府及其領土
- 印度政治 - 公民身份
- 印度政治 - 基本權利
- 印度政治 - 指導性原則
- 印度政治 - 基本義務
- 印度政治 - 中央行政部門
- 印度政治 - 中央立法機關
- 印度政治 - 地方政府
- 印度政治 - 司法機關
- 印度政治 - 聯邦制度
- 印度政治 - 中央與邦的關係
- 印度政治 - 緊急狀態條款
- 印度政治 - 選舉制度
- 印度政治 - 政黨
- 憲法修正案
- 印度 - 憲法附表
- 印度政治 - 三權分立
- 印度政治 - 憲法的組成部分
- 政治 - 國際組織
- 印度政治 - 環境與政治
- 印度政治 - 全球化
- 印度政治 - 群眾運動
- 印度政治 - 外交政策
印度政治 - 群眾運動
介紹
20世紀70年代,在北阿坎德邦的一些地區,村民抗議政府允許的商業採伐行為。

為了保護樹木,村民們採取了一種新奇的策略。他們擁抱樹木以防止樹木被砍伐;這種方法被稱為“恰帕科運動”(如下圖所示)。
這場運動關注了無地森林工人的經濟問題,並要求保障最低工資。
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政府下令禁止在喜馬拉雅地區砍伐樹木十五年,直到植被完全恢復。
儘管在獨立後的頭二十年裡,許多經濟部門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增長,但貧困和不平等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經濟增長的利益並沒有平均地惠及所有社會階層。
志願組織的演變
許多政治活躍團體對現有的民主制度和選舉政治失去了信心,因此一些團體選擇退出黨派政治,參與群眾動員以表達他們的抗議。
中產階級青年活動家在農村貧困地區發起服務組織和建設性專案。
由於這些工作是自願性質的(社會工作),許多這些組織被稱為志願組織或志願部門組織。
由於這些志願組織決定保持在政治之外,不參加選舉;因此,它們被稱為“非黨派政治組織”。
達利特豹,一個達利特青年激進組織,於1972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成立。
在後獨立時期,達利特群體主要致力於反對他們儘管憲法保障平等和正義,卻依然面臨的永久性的基於種姓的不平等和物質上的不公正。
在20世紀80年代,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上升,這導致了農民對政府決定的抗議活動(特別是提高電價)。
印度農民聯盟(BKU)是八十年代期間主要的農民運動組織之一。

BKU透過集會、示威、靜坐和jail bharo(入獄)等行動向政府施壓,以爭取他們的訴求得到滿足。
持不同意見的漁民,特別是來自喀拉拉邦的漁民,承擔了動員其他邦包括女工人的主要責任。
當政府的深海捕撈政策(1991年)將印度水域開放給大型商業船隻,包括跨國漁業公司時,全國漁民論壇(NFF)的工作鞏固了其首次與聯邦政府的法律鬥爭並取得成功。
另一個由婦女發起的運動是反對酒類/酒精銷售的運動。內洛爾的婦女自發地參與地方倡議,抗議arrack(一種烈酒)並強制關閉酒鋪。
在1988-89年,納爾馬達巴喬安多蘭(NBA),一個拯救納爾馬達的運動,反對這些水壩的建設,並質疑該國正在進行的發展專案的性質。
NBA持續了二十多年的抗議活動,並利用所有可用的民主策略來提出其要求。
資訊獲取權(RTI)運動始於1990年,當時一個名為馬紮多爾基桑沙克蒂桑加坦(MKSS)的群眾性組織在拉賈斯坦邦帶頭要求提供救荒工作的記錄和勞動者的賬目。

這些運動表明,民主的日常運作並沒有為這些社會群體的呼聲提供足夠的空間;因此,這些運動對公共政策性質的實際影響似乎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