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治 - 司法



介紹

  • 司法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保護和確保“法治”。
Supreme Court
  • 政府的任何其他機構,包括行政和立法機構,都不得限制司法的運作。

  • 印度的司法制度採取一體化司法的形式,包括全國最高法院、各邦的高法院以及地方一級的地區法院和法院(如下面的圖表所示)。

Court Hierarchy
  • 最高法院控制著司法管理,最高法院的判決對全國所有其他法院具有約束力。

最高法院法官

  • 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的法官由總統(印度)在“諮詢”印度首席大法官(CJI)後任命。

  • 通常,印度最高法院資歷最老的法官被任命為印度首席大法官(CJI);但是,這一慣例曾被打破過兩次 -

    • 1973 年,A. N. Ray 被任命為 CJI,越過了三位資深法官,

    • 1975 年,Justice M.H. Beg 被任命,越過了 Justice H.R. Khanna。

  • 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的法官只能因被證明的不端行為或無行為能力而被免職。

  • 包含對法官指控的動議必須經議會兩院特別多數批准;只有這樣才能免除法官。

最高法院的管轄權

  • 印度最高法院是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最高上訴法院。它審理對高等法院裁決的上訴。但是,最高法院如果願意,可以審理任何案件。

  • 最高法院有權處理任何爭議,例如 -

    • 國家公民之間;

    • 公民與政府之間;

    • 兩個或多個邦政府之間;以及

    • 中央政府與邦政府之間。

  • 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是我們的憲法的守護者。他們有權解釋國家的憲法。

  • 如果任何法律或行為違反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可以宣佈立法機構的任何法律或行政部門的行為違憲。

  • 最高法院擁有“原審管轄權”。這意味著 - 一些案件可以直接由最高法院審理,無需經過下級法院。

  • 最高法院擁有“令狀管轄權”。這意味著 - 任何基本權利受到侵犯的個人都可以直接向最高法院尋求適當的補救措施。

  • 最高法院是最高上訴法院(上訴管轄權)。這意味著 - 個人可以對高等法院的裁決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 最高法院擁有“諮詢管轄權”。這意味著 - 印度總統可以將任何具有公共重要性或涉及憲法解釋的事項提交最高法院徵求意見。

  • 憲法第 137 條規定,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其做出的任何判決或命令。

  • 憲法第 144 條規定,印度領土內的所有民事和司法當局均應協助最高法院。

  • 司法積極性在印度出現的首要工具是公共利益訴訟(PIL)或社會行動訴訟(SAL)。

  • 當案件並非由受損害的人提起,而是由其他人代表他們提起,因為它涉及對公共利益問題的考慮,因此被稱為公共利益訴訟(PIL)或社會行動訴訟(SAL)。

最高法院的權利

  • 司法的兩個最重要的權利是 -

    • 根據憲法第 32 條,它可以透過釋出人身保護令狀;強制令等來恢復基本權利,高等法院也可以根據憲法第 226 條採取同樣的行動。

    • 根據憲法第 13 條 - 最高法院可以宣佈相關法律違憲,因此不具有操作性。

  • 司法審查(JR)是最高法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 司法審查是指最高法院審查任何法律合憲性的權力;因此,如果法院得出結論認為上述法律與憲法規定不符,則宣佈該法律違憲且不適用。

  • 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有權審查任何立法或行政部門行為的憲法有效性,當其受到挑戰時。這種權力被稱為司法審查。

  • 印度最高法院還保護憲法免受議會對其基本原則的任何改變。

  • 印度司法獨立行使的權力使最高法院成為基本權利的守護者。

  • 印度憲法基於權力分立和制衡的微妙原則,這意味著 - 政府的每個機構都有明確的職能範圍。例如,

    • 議會在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方面至高無上;

    • 行政部門在執行法律方面至高無上;以及

    • 司法部門在解決爭端和決定所制定法律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方面至高無上。

  • Kesavananda Bharati案(1973 年)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中,最高法院裁定憲法存在“基本結構”,任何人都不能 - 即使是議會(透過修正案) - 違反基本結構。

  • Kesavananda Bharati案中,最高法院做了兩件事 -

    • 它表示財產權不是基本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適當地進行修改。

    • 法院保留了決定各種事項是否屬於憲法基本結構的權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