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政治制度教程
- 印度政治制度 - 首頁
- 印度政治制度 - 導論
- 印度政治制度 - 憲法制定
- 印度政治制度 - 憲法特徵
- 憲法的指導思想
- 印度政治制度 - 憲法的淵源
- 政治制度 - 憲法如何運作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政府及其領土
- 印度政治制度 - 公民身份
- 印度政治制度 - 基本權利
- 印度政治制度 - 指導性原則
- 印度政治制度 - 基本義務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行政部門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立法機關
- 印度政治制度 - 地方政府
- 印度政治制度 - 司法部門
- 印度政治制度 - 聯邦制度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與地方關係
- 印度政治制度 - 緊急狀態條款
- 印度政治制度 - 選舉制度
- 印度政治制度 - 政黨
- 憲法修正案
- 印度 - 憲法附錄
- 印度政治制度 - 三權分立
- 印度政治制度 - 憲法各部分
- 政治制度 - 國際組織
- 印度政治制度 - 環境與政治
- 印度政治制度 - 全球化
- 印度政治制度 - 群眾運動
- 印度政治制度 - 外交政策
印度政治制度 - 憲法附錄
最初只有八個附錄;然而,在隨後的修正案中又增加了四個附錄。
下表列出了所有十二個附錄的摘要:
附錄 | 部分 | 列表 | ||||||||||||||||||||||||
---|---|---|---|---|---|---|---|---|---|---|---|---|---|---|---|---|---|---|---|---|---|---|---|---|---|---|
附錄一 | 第一部分 | 各邦列表。 | ||||||||||||||||||||||||
第二部分 | 中央政府列表。 | |||||||||||||||||||||||||
附錄二 | A部分 | 關於總統和各邦州長的規定。 | ||||||||||||||||||||||||
B部分 | 已廢止 | |||||||||||||||||||||||||
C部分 | 關於人民院議長和副議長以及聯邦院主席和副主席以及邦立法議會和立法會議長和副議長的規定。 | |||||||||||||||||||||||||
D部分 | 關於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的規定。 | |||||||||||||||||||||||||
E部分 | 關於印度審計長和會計長的規定。 | |||||||||||||||||||||||||
附錄三 | 宣誓或確認書的格式。 | |||||||||||||||||||||||||
附錄四 | 聯邦院席位分配。 | |||||||||||||||||||||||||
附錄五 | 關於計劃地區和計劃部落的管理和控制的規定。 | |||||||||||||||||||||||||
附錄六 | 關於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和米佐拉姆邦部落地區的管理規定。 | |||||||||||||||||||||||||
附錄七 | 第一列表 | 中央政府列表 | ||||||||||||||||||||||||
第二列表 | 邦政府列表 | |||||||||||||||||||||||||
第三列表 | 並行列表 | |||||||||||||||||||||||||
附錄八 |
22種語言的列表:
最初只有14種語言,但經過第21次修正案(1967年)增加了辛地語;經過第71次修正案(1992年),增加了孔卡尼語、曼尼普爾語和尼泊爾語;經過第92次修正案(2003年),增加了聖塔利語、博多語、馬伊泰利語和多格里語。 |
|||||||||||||||||||||||||
附錄九 | 由1951年的第一次修正案增加 | 包含與土地保有權、土地稅、鐵路、工業相關的法令和命令(財產權並非基本權利)。 | ||||||||||||||||||||||||
附錄十 | 由1985年的第52次修正案增加 | 關於叛逃理由的取消資格的規定。 | ||||||||||||||||||||||||
附錄十一 | 由1992年的第73次修正案增加 | 村級議會的權力、許可權和責任。 | ||||||||||||||||||||||||
附錄十二 | 由1992年的第74次修正案增加 | 市政當局等的權力、許可權和責任。 |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