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 - 外匯干預



外匯干預是一個國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其目的是控制外匯匯率,從而控制該國的利率和通貨膨脹。

如今,許多發達國家都主張**不干預**。研究表明,干預可能不是發達經濟體的良好政策。然而,經濟衰退再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即外匯干預對於保持經濟繁榮是否真的必要。

外匯干預是指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干預以影響國家貨幣的貨幣基金轉移率。中央銀行通常干預外匯市場以增加儲備、穩定匯率波動並糾正錯位。干預的成功取決於影響的消毒以及政府的總體宏觀經濟政策。

干預過程中主要有兩個難題。分別是確定時間和數量。這些決策往往是判斷性的,而不是既定的政策。儲備能力、國家確切的經濟問題型別及其波動的市場狀況都會影響決策過程。

外匯干預可能存在風險,因為如果失敗,可能會降低中央銀行的信譽。

為什麼進行外匯干預?

外匯干預的主要目標是調整波動性或改變匯率水平。過度的短期波動會降低市場信心,並影響金融市場和實體商品市場。

在不穩定情況下,匯率不確定性會導致企業額外成本增加和利潤減少。投資者不會投資於外國金融資產,企業也不會進行國際貿易。匯率波動會影響金融市場,從而威脅金融體系。政府的貨幣政策目標變得更難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干預是必要的。

此外,在經濟狀況發生變化以及市場誤讀經濟訊號時,外匯干預可以糾正匯率,從而避免過度反應。

不干預

如今,發達國家幾乎不使用外匯市場干預。不干預的原因是:

  • 干預只有在被視為先於利率或其他類似政策調整時才有效。

  • 干預對實際匯率以及可貿易部門的競爭因素沒有持久影響。

  • 大規模干預會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 私人市場可以吸收和管理足夠的衝擊 - “引導”是不必要的。

直接干預

直接貨幣干預通常被定義為貨幣當局進行的外匯交易,旨在影響匯率。根據貨幣基礎的變化,貨幣干預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型別:**沖銷**和**非沖銷干預**。

Direct Intervention

沖銷干預

沖銷干預在不改變貨幣基礎的情況下影響匯率。它分兩個步驟進行。首先,中央銀行用本幣購買(出售)外幣債券。然後,通過出售(購買)等量的本幣計價債券來沖銷貨幣基礎。

淨效應等同於在不改變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交換本幣債券和外幣債券。購買外匯的同時出售等量的本幣債券,反之亦然。

沖銷干預對國內利率的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但是,沖銷干預可以透過以下兩個渠道影響匯率:

  • **資產組合平衡渠道** - 在資產組合平衡方法中,代理人平衡其本幣和債券的資產組合,以及外幣和債券的資產組合。在任何變化的情況下,透過改變資產組合達到新的均衡。資產組合平衡會影響匯率。

  • **預期或訊號渠道** - 根據訊號渠道理論,代理人將匯率干預視為政策變化的訊號。預期變化會影響當前的匯率水平。

非沖銷干預

非沖銷干預會影響貨幣基礎。由於用本幣購買或出售外幣或債券而影響匯率。

一般來說,非沖銷干預透過改變貨幣基礎存量來影響匯率,進而改變貨幣資產、利率、市場預期,最終改變匯率。

間接干預

資本管制(對國際交易徵稅)和外匯管制(限制貨幣交易)屬於間接干預。間接干預間接影響匯率。

人民幣貶值

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幅增加。據稱,中國央行透過購買大量美元貶值人民幣。這增加了市場上人民幣的供應,也增加了對美元的需求,從而推高了美元價格。

截至 2012 年底,中國擁有 3.3 萬億美元的儲備,這是全球最高的外國匯率儲備。大約 60% 的儲備是美國政府債券和債券。

人民幣貶值對資本市場、貿易赤字和美國國內經濟的實際影響存在很大爭議。人們認為,人民幣貶值有利於中國,因為它可以促進出口,但會損害美國,因為美國的貿易赤字會擴大。有人建議美國應該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

另一種觀點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損害美國經濟。許多人認為,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被低估會對中國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人民幣貶值並沒有補貼中國出口商,而是補貼了美國進口商。因此,他們認為,由於大規模的外匯干預,中國國內的進口商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