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



保護主義是指透過徵收關稅、進口配額或對外國競爭對手的商品和服務進口附加各種限制等措施,來保護國內企業免受外國競爭的政策。

儘管普遍認為,整體而言,世界經濟從自由貿易中獲益,但許多國家仍然實施著許多保護主義政策。

  • 政府徵收的關稅——政府徵收的關稅是保護主義措施的最佳形式。常見的做法是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使其成本更高,從而使其不如國內產品有吸引力。許多人認為,保護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新興產業是一種有益的政策。

  • 進口配額——進口配額是另一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這些配額限制了進口到一個國家的商品數量。這被認為比保護性關稅更有效的策略。保護性關稅並不總是能阻止那些願意為進口商品支付更高價格的消費者。

  • 重商主義——戰爭和經濟衰退是導致保護主義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和平與經濟繁榮則鼓勵自由貿易。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歐洲君主制曾經嚴重依賴保護主義政策。這是因為他們旨在增加貿易和改善國內經濟。這些(目前已被否定)政策被稱為重商主義。

  • 互惠貿易協定——互惠貿易協定限制了保護主義措施,而不是完全消除它們。然而,當外國競爭加劇經濟困境或失業問題時,保護主義仍然存在並被提及。

Protectionism

目前,保護主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經濟學家將這種形式稱為行政保護。大多數富裕國家都有公平貿易法。自由貿易法的公開目的是雙重的——

  • 首先,確保外國國家不補貼出口,以免扭曲市場激勵,從而破壞國家間活動的有效配置。

  • 第二個目的是確保國際公司不以激進的方式傾銷其出口產品。

這些機制旨在促進自由貿易。

歷史上保護主義的終結

在 19 世紀上半葉,英國在實現歐洲工業領導地位後開始取消保護性關稅。英國取消保護主義措施並接受自由貿易的象徵是廢除穀物法案(1846 年)以及對進口穀物徵收的各種其他關稅。

19 世紀後半葉,歐洲的保護主義政策變得相對溫和。然而,法國、德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徵收了關稅,以保護正在發展的工業帶免受英國的競爭。到 1913 年,西方世界的關稅大幅下降,進口配額幾乎從未使用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和流離失所導致 20 世紀 20 年代歐洲關稅壁壘日益升高。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導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水平,從而引發了保護主義的流行。

美國也是一個保護主義國家,徵收的關稅在 1820 年代和大蕭條時期達到頂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1930 年)將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提高了約 20%。

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在 20 世紀中葉開始消失。到 1947 年,美國成為 23 個簽署互惠貿易協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 關貿總協定)的國家之一。關貿總協定於 1994 年修訂,並於 1995 年在日內瓦由世界貿易組織 (WTO) 接管。WTO 談判導致大多數主要貿易國家降低了關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