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方面
跨國公司外國投資
跨國公司的激增始於200年前,但當時外國投資相當有限。投資主要透過投資組合進行,長期綠地投資或合資企業投資較少。然而,全球化導致跨國公司成為全球經濟中更主要的參與者。
冷戰的結束帶來了發展中國家市場自由化和開放經濟的理念,這對國際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外國投資壁壘的消失,國有經濟組織的私有化以及外國直接投資政策的發展,跨國公司開始積極投資。

外國直接投資已成為迄今為止淨資本流入的最大組成部分。它也對經濟體的人力資本產生影響。各國從投資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將發展中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國家融合在一起。這通常被稱為經濟開放。
注意 – 全球70%的貿易由僅500家最大的工業公司控制。2002年,前200家公司的總銷售額相當於全球GDP的28%。
國際投資成果
跨國公司塑造了20世紀的全球經濟。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前100強或全球公司都超過了許多國家的GDP。跨國公司還在創造世界上大部分的產出和就業機會。
跨國公司已開始透過外國直接投資建立當地關係並在當地建立強大的存在,以從不同的優勢中獲益,而那些專注於獲得更多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則忙於給予跨國公司更多自由和協助,以尋求與它們的經濟合作。
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些公司既受到批評也受到讚賞。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中所佔份額的增長及其決策對東道國整體經濟狀況的影響一直受到審查。
缺點 – 跨國公司主要因其全球品牌、最新技術、營銷和管理技能以及國內企業無法競爭的規模經濟導致國內企業消失而受到批評。跨國公司還因控制國內經濟政策並採取行動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利益而受到批評。
優點 – 這些投資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技術和管理資產。就業機會、訓練有素的勞動力、更高的國民收入、更多的創新和增強的競爭力是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積極貢獻。
投資決策因素
跨國公司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並最大限度地提高規模經濟。它們在不同的地點投資以更好地在其本土運營。這促使企業擴張和在國外投資併成為跨國公司。尋找新市場、廉價原材料的需求以及管理知識或技術和更廉價的生產是全球擴張的主要動機。
國際公司希望找到“在哪裡投資”的因素的完美組合。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會考慮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市場的購買力以及與其他市場的接近程度。
影響投資決策的因素 | |
---|---|
因素 | 認為該因素很重要的公司百分比 |
市場機會 | 100% |
專利保護 | 85% |
監管環境 | 60% |
競爭壓力 | 60% |
消費者接受度 | 55% |
熟練勞動力的可用性 | 40% |
技術轉讓機制 | 35% |
股權資本的可用性 | 20% |
公共研發規模和質量 | 15% |
獲取創新供應商 | 80% |
為國際業務提供資金
資金是指為專案、個人、企業或任何其他私人或公共機構獲取資源(無論是金錢(融資)還是其他價值,如努力或時間(汗水股權)的行為。募集和收集資金的過程稱為籌款。
從經濟角度來看,資金由貸方在市場上投資作為資本,並由借方以貸款的形式提取。資本最終落到借方手中的方式有兩種
透過中間人放貸是間接融資的一個例子。
直接向借款人放貸稱為直接融資。
國際企業依靠其資本結構來找到最佳的債務與權益比率,以最大化價值。債務與權益的理想比率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從理論上講,由於債務的可抵扣性,債務融資通常成本最低。但是,它並非最佳結構,因為隨著債務的增加,公司的風險通常也會增加。
資金來源
進出口銀行 – 這些銀行提供兩種型別的貸款 – 向出口商品的外國買家提供直接貸款,以及向負責任的各方(如外國政府貸款機構)提供中介貸款,然後這些機構再向購買資本貨物和相關服務的外國買家提供貸款。
公司內部貸款 – 新公司透過外部來源籌集資金,例如股票、債券、貸款、公眾存款等,而現有公司可以透過留存收益產生資金。
歐洲債券 – 國際債券以發行國以外的貨幣計價。這對為跨國公司和外國政府提供資金很有幫助。倫敦是歐洲債券市場的中心,但歐洲債券可以在全球範圍內交易。
國際股市 – 國際企業可以在外國市場發行新股。股票是企業從市場籌集長期資金最常用的工具。除受擔保限制的公司外,所有公司均有法定權利發行股票。
國際金融公司 – 來自專門的金融機構和開發銀行或商業銀行的貸款也是籌集資金的工具。
外匯風險
與外匯相關的風險有三種 –
交易風險 – 這是交易日期和後續結算日期之間匯率變化的風險,即由此產生的兌換損益。
經濟風險 – 交易取決於相對短期現金流的影響。然而,經濟風險包括對公司市場價值的長期影響。簡單地說,它是由於匯率變化而導致的未來稅後現金流現值的改變。
折算風險 – 財務報表通常被翻譯成本幣,以合併到集團的財務報表中。當匯率發生變化時,這可能會帶來挑戰。
對沖外匯風險 – 內部技巧
管理/降低外匯風險的內部技巧包括以下內容 –
以本幣開具發票 –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堅持要求所有外國客戶以您的本幣付款,並且您的公司以您的本幣支付所有進口費用。
提前付款和延遲付款 – 如果進口商(付款方)預計其應付的貨幣將貶值,它可能會試圖延遲付款。這可以透過協議或超過信用期限來實現。如果出口商(收款方)預計其應收的貨幣在未來三個月內將貶值,它可能會試圖立即獲得付款。這可以透過提供立即付款的折扣來實現。問題在於猜測匯率將如何變化。
匹配 – 如果收款和付款以相同的貨幣進行並且到期時間相同,則將它們相互匹配是一個好政策。然而,唯一的要求是處理未匹配的交易總額的外匯市場。此外,建立外幣銀行賬戶是匹配的擴充套件。
不做任何事 – 理論表明,長期收益和損失會自動對沖。在此類過程中,短期損失可能很大。優勢在於節省交易成本。
對沖外匯風險 – 外部技巧
交易風險也可以使用一系列金融產品來對沖 –
遠期合約 – 遠期市場用於在固定日期以固定匯率(即遠期匯率)買賣貨幣。這有效地確定了未來的匯率。
貨幣市場套期保值 – 其想法是透過以當前匯率進行兌換來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確定性。這是透過在實際商業現金流發生之前存入/借入外幣來實現的。
期貨合約 – 期貨合約是標準化、可交易的對沖工具。貨幣期貨合約的目的是在未來某個日期確定匯率,但存在基差風險。
期權 – 貨幣期權是在未來某個日期以執行價格買賣貨幣的權利,但並非義務。只有在最壞的情況下才會行使該權利。
外匯掉期 – 在外匯掉期中,各方同意在一段時間內交換等值的貨幣,然後在該期間結束時以商定的掉期利率重新交換它們。貨幣的匯率和金額事先確定。因此,它被稱為固定利率掉期。
貨幣掉期 – 貨幣掉期允許各方交換以不同貨幣計價的借款的利率承諾。利率的掉期可能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