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經濟教程
- 印度經濟 - 首頁
- 印度經濟 - 導言
- 印度經濟 - 規劃
- 印度經濟 - 部門
- 印度經濟 - 人口統計
- 印度經濟 - 人力資源
- 印度經濟 - 國民收入
- 印度經濟 - 貧困
- 印度經濟 - 食品安全
- 印度經濟 - 就業
- 印度經濟 - 基礎設施
- 印度經濟 - 農村發展
- 印度經濟 - 金融與銀行
- 經濟 - 政府預算
- 印度經濟 - 消費者權益
- 印度經濟 - 改革
- 印度經濟 - 開放
- 印度經濟 - 微觀經濟學
- 印度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 - 可持續發展
- 印度經濟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驗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試
- 印度經濟 - 快速指南
- 印度經濟-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討論
印度經濟 - 改革
導言
1991年是印度經濟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那一年,印度經濟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991年,印度遭遇了嚴重的、無法控制的經濟危機,情況逐漸惡化;導致日常消費品的物價上漲嚴重打擊了人民。

由於外匯儲備下降,國際收支危機成為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
這場危機的根源是自1980年以來出口的長期下降。當我們進口某些產品(例如石油)時,我們需要用美元支付,而美元的收入則來自於我們產品的出口。
另一方面,政府的收入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透過稅收穫得的收入不足。
印度從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借貸了70億美元,條件是放鬆經濟政策,並向國際貿易開放印度市場。
自由化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今,見證了重大的改革。這些改革可以分為兩類:
- 穩定措施。
- 結構性改革政策。
穩定措施是短期性質的,旨在透過維持充足的外匯儲備來控制危機局面。
結構性改革政策是長期政策,旨在透過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消除僵化以及其他制約性障礙來改善整體經濟狀況。

在1991年的自由化政策下,許可證和程式、技術進口、資本貨物進口以及合理的公共投資率,以及透過進口數量限制和高關稅率對國內產業幾乎完全的保護等領域都發生了許多變化。
除捲菸、酒精、危險化學品、電子產品、航空航天、藥品和製藥以及工業炸藥等少數行業外,工業許可制度幾乎被廢除。
國防裝置、原子能發電和鐵路等特定行業仍然完全屬於公共部門。
有一些行業被政府賦予了自行確定產品價格的自由。
包括銀行、證券交易所運作和外匯市場在內的金融部門受印度儲備銀行(RBI)的監管和控制,但該政策帶來了一項改變,其中許多金融機構被賦予了自主做出並非所有,而是一些主要的財務決策的自由。
許多外國機構投資者(FII),包括商業銀行、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等,都被允許投資印度金融市場。
稅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統稱為財政政策。
稅收分為兩類——直接稅和間接稅。
直接稅是對個人和企業的收入徵收的稅款。自由化後,直接稅的比重下降。
對商品徵收的稅稱為間接稅。
外匯市場也進行了改革,這有助於解決國際收支危機。
貿易和投資政策改革提高了工業部門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保護國內產品和產業,政府過去常常透過保持高關稅來對進口實行數量限制。這項政策現在也進行了改革。
進口許可證被取消;但是,對於危險和環境敏感行業,它仍然有效。
數量限制已於2001年4月完全取消。
出口關稅也被取消,以提高印度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
私有化
私有化意味著開放曾經為政府保留的部門和產業的大門。這也包括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營公司。
政府公司轉變為私營公司的方式有:
政府撤出所有權和管理權,或
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營公司。
將國有企業的部分股權出售給公眾稱為減持。
此外,為了提高某些國有企業的效率,政府賦予它們自主做出管理決策的權力。一些備受推崇的行業被授予馬哈拉特納(Maharatnas)、納瓦拉特納(Navratnas)和米尼拉特納(Miniratnas)的地位。

馬哈拉特納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和印度鋼鐵管理局。
納瓦拉特納包括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馬哈納加電話公司。
米尼拉特納包括巴拉特山恰通訊公司、印度機場管理局和印度鐵路餐飲旅遊公司。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它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貿易相互依賴的結果。
由於資訊科技的先進發展,許多服務現在都被外包。例如:
- 業務流程外包(BPO)
- 基於語音的業務流程
- 記錄儲存
- 銀行服務
- 會計
- 電影編輯
- 音樂錄製
- 書籍寫作
- 研究和編輯等。

全球化幫助許多印度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得到發展。它導致印度公司在世界不同國家開設分支機構。例如,ONGC Videsh在16個國家開展業務,塔塔鋼鐵在26個國家開展業務,HCL在31個國家開展業務。
世界貿易組織(WTO)
WTO成立於1995年。
它之前是關貿總協定(GATT),成立於1948年,共有23個成員國參與。
這是一項旨在為所有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平等貿易機會的多邊貿易協定。
WTO協定涵蓋商品和服務,旨在透過消除各個國家不同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

作為WTO成員,印度也遵守WTO的協議。
改革時期之後
1991年改革之後,農業部門出現衰退;工業部門波動,服務部門則經歷了顯著增長。
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外國機構投資(FII)已從大約1億美元(1990-91年)增加到4670億美元(2012-13年)。
儘管在全球化政策下,國際市場對所有人開放,並且人人享有平等機會;然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對發達國家更有利。
發展中國家的本地產業也面臨許多問題,因為它們現在必須與外國公司競爭。
發展中國家仍然無法進入發達國家的本地市場。
自1991年以來,印度政府每年設定減持目標金額;2013-14年的目標約為5600億盧比,但僅實現了約2600億盧比的目標。
西里奇拉悲劇——電力部門改革提高了電價,嚴重影響了尤其是在小型企業工作的工人。
例如,特倫甘納邦的西里奇拉鎮以其電力紡織工業而聞名。在這裡,工人的工資與產量直接掛鉤。在這種情況下,停電會直接影響工人工資。這往往會導致工人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