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經濟教程
- 印度經濟 - 首頁
- 印度經濟 - 導言
- 印度經濟 - 規劃
- 印度經濟 - 部門
- 印度經濟 - 人口統計
- 印度經濟 - 人力資源
- 印度經濟 - 國民收入
- 印度經濟 - 貧困
- 印度經濟 - 食品安全
- 印度經濟 - 就業
- 印度經濟 - 基礎設施
- 印度經濟 - 農村發展
- 印度經濟 - 貨幣與銀行
- 經濟 - 政府預算
- 印度經濟 - 消費者權益
- 印度經濟 - 改革
- 印度經濟 - 開放
- 印度經濟 - 微觀經濟學
- 印度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 - 可持續發展
- 印度經濟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驗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試
- 印度經濟 - 快速指南
- 印度經濟-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討論
印度經濟 - 就業
介紹
工作的動機不僅是為了自己賺錢,也是為了養家餬口。

就業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尊嚴,以及在社會中的認可。
最重要的是,一個在職員工不僅為自己賺錢,也為國家的國民收入做出了貢獻。
就業特徵
對就業型別和人們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資訊:
- 國民收入
- 就業結構
- 人力資源管理等。
這項研究幫助我們分析不同層次的就業以及不同部門創造的收入水平,這些收入共同貢獻了國民收入。
基於就業研究,我們可以解決持續存在的社會問題,如貧困、童工、剝削等。
當我們計算一年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時,這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GDP)**。
當我們加上所有出口收入並扣除進口支出時,最終數字被稱為**國民生產總值(GNP)**。
如果出口大於進口,則GNP的衡量結果為正;如果出口小於進口,則為負。
季節性失業
印度的就業是多方面的。有些人永久性失業;有些人暫時就業或暫時失業(稱為季節性失業/就業)。
另一方面,一項只需要5名工人就能完成的任務,卻由12名工人來完成。這種情況被稱為隱性失業。
在全國所有工人中:
70%的勞動力是男性。
四分之三的勞動力來自農村地區。
女性工人佔勞動力總數的五分之一(在城市地區)。
人口是指在給定時間段內居住在給定區域的一群人。
根據2009-10年的資料,每100人中約有39人就業。
在城市地區,每100人中就業人數為36人,而在農村地區,則約為40人。
城市地區的人們受教育程度更高,他們有更多選擇尋找永久性工作。這可能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
農村地區女性工人的數量(每100名女性中25人)多於城市地區(每100名女性中15人)。
城市地區男性同行的收入較高。因此,家庭成員女性外出工作的需求就不存在了。
個體戶和領薪工人之間的差距也很大。
在印度,領薪工人中的男性數量多於女性。
服務業型別
服務業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產業** - 包括農業及相關工作。
**第二產業** - 包括採礦和採石、製造業、建築業以及電力、燃氣、供水等。
**第三產業**或**服務業** - 包括貿易、運輸和倉儲以及服務業。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擁有最大比例的勞動力,即農村地區約佔66%,城市地區約佔9%。

在第一產業中,男性約佔勞動力的43%,女性約佔62.8%。
第一產業勞動力總數約佔48.9%。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在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佔比為16%,在城市地區的勞動力佔比為31%。
在第二產業中,女性約佔勞動力的20%,男性約佔25.9%。

第二產業勞動力總數約佔24.3%。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或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佔比為17.4%,在城市地區的勞動力佔比約為60%。
在第三產業中,女性約佔勞動力的17.2%,男性約佔30.5%。

第三產業勞動力總數約佔26.8%。
就業趨勢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就業模式發生了變化。
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例從1972-73年的74.3%下降到2011-12年的48.9%。
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例從1972-73年的10.9%上升到2011-12年的24.3%。
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從1972-73年的14.8%上升到2011-12年的26.8%。
同樣,個體戶的比例也從1972-73年的61.4%下降到2011-12年的52%。
正式領薪員工的比例從1972-73年的15.4%上升到2011-12年的18%。
臨時工的比例從1972-73年的23.2%上升到2011-12年的30%。
在公共部門或其他企業工作的、僱傭其他工人來完成工作的工人被稱為**正式工人**。
另一方面,在第一產業(農民、農業工人)、小型企業主工作,自己當老闆且不僱傭工人的工人被稱為**非正式工人**。
在印度,正式工人僅佔勞動力總數的約6%,其餘94%的勞動力是非正式工人。
在正式部門,只有21%的工人是女性。
另一方面,在非正式部門,約有31%的工人是女性。
印度的失業型別多種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