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經濟教程
- 印度經濟 - 首頁
- 印度經濟 - 導論
- 印度經濟 - 規劃
- 印度經濟 - 部門
- 印度經濟 - 人口統計
- 印度經濟 - 人力資源
- 印度經濟 - 國民收入
- 印度經濟 - 貧困
- 印度經濟 - 食品安全
- 印度經濟 - 就業
- 印度經濟 - 基礎設施
- 印度經濟 - 農村發展
- 印度經濟 - 貨幣與銀行
- 經濟 - 政府預算
- 印度經濟 - 消費者權益
- 印度經濟 - 改革
- 印度經濟 - 開放
- 印度經濟 - 微觀經濟學
- 印度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 - 可持續發展
- 印度經濟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驗
- 印度經濟 - 線上測試
- 印度經濟 - 快速指南
- 印度經濟- 有用資源
- 印度經濟 - 討論
印度經濟 - 規劃
引言
獨立後,領導人面臨的最艱難抉擇之一是決定什麼樣的經濟體制能夠在全國範圍內促進福利的平等。
在不同型別的經濟體制中,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建議採用
社會主義經濟
;然而,這與蘇聯實行的社會主義經濟並不相同。經過努力,計劃委員會決定採用混合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體制的明智結合。
混合經濟體制最終是在1948年工業政策決議和印度憲法指導原則的幫助下確定的。
1950年成立了計劃委員會,印度總理擔任委員會主席。
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最重要的計劃之一,因為它為當時和未來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年計劃的制定非常系統化,其中所有問題都得到考慮並優先解決。例如,獨立後農業發展是最重要的,因此,第一個五年計劃旨在戰略性地推動其增長和發展。
五年計劃的目標
任何計劃都應有具體的目標需要實現。五年計劃的目標在下面的圖片中提到——

增長
這一目標旨在提高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推導一個國家的GDP時,會考慮經濟的不同部門——農業部門、服務部門和工業部門。
現代化
為了快速增長和提高生產力,現代化是必要的;因此,使用了新的農業技術(使用機械和雜交種子品種)以及工廠的先進機械。
除了現代技術之外,還考慮了婦女的社會地位,並賦予她們平等的權利。
自力更生
為了發展所有部門並使印度成為一個自力更生的國家,在最初的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只推行本土資源和技術。
自力更生的另一個目的是——印度不想在糧食和重要技術方面依賴任何其他國家,因為這可能威脅到國家的主權。
公平
除非有平等,否則上述目標將不會取得成果或導致人民生活改善。
為了確保公平,已經採取了以下措施——
土地改革法的實施是一個轉折點,政府廢除了現有的“地主”制度,並將耕種者(農民)變成了土地的所有者。
土地上限是另一項值得稱道的法令,其中規定了個人可以擁有的土地面積上限。
土地上限的目的是防止土地所有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土地上限法存在一些漏洞,實施方法也不完善;因此,土地上限的效果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好。只有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堅定地實施了這一政策。
綠色革命標誌著印度農業領域的一項重大變化。它推廣了高產作物(HYV)種子的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小麥和稻米的產量。
最初,HYV種子的使用僅限於少數幾個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但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許多其他邦也開始受益於HYV種子的使用,並改善了其田地的農業生產。
HYV種子的使用使農民獲得了市場盈餘,即農民現在生產了足夠的穀物,也可以出售到市場上。

為了在富裕和貧困農民之間實現平等分配和公平機會,政府制定了一項政策,以補貼價格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
關於補貼的爭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補貼有利於基層發展,但也有一些人對此提出質疑。然而,毫無疑問,補貼帶來了印度的變化,並證明對農民有益。
一個主要的缺點是,大約65%的人口仍然從事農業部門,而沒有在其他部門找到就業機會。
由於基礎設施薄弱、政策缺失、熟練人力資源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工業部門直到獨立後才開始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政策,並發展了基礎設施,最終標誌著印度工業部門的進步。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工業增長。所有推動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都屬於公共部門,政府對這些產業的控制在這個時期有所加強。
產業政策
工業政策決議是印度議會於1956年透過的一項決議。它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制定的。
該決議將產業劃分為三個部門——
- 國有企業;
- 混合所有制,即國家和私人個體共同經營的企業;以及
- 私營部門。
根據產業政策,私營部門(工業)也受到國家控制。開辦新產業或擴大現有產業的首要條件是獲得政府的許可證。小型工業。
1955年,鄉村和小規模工業委員會(也稱為卡爾維委員會)提議促進小規模工業發展以促進農村發展。
在當時,建立小型工業的最大投資額為50萬盧比。現在,這個限額已經提高到100萬盧比。

貿易政策
由於自力更生是首要目標,因此貿易政策不利於進口外國商品。
各種商品的進口稅非常高。因此,這增加了目標市場上商品的成本。
除了上述條件外,還實施了配額,這些配額對進口商品的供應產生了影響。
實施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免受外國競爭。
由於這些政策,結果也呈積極態勢;GDP 從 11.8%(1950-51 年)增長到 24.6%(1990-91 年),工業增長率也達到了驚人的 6%。
貿易政策實施後,工業不再侷限於黃麻和紡織品,而是擴充套件了業務,並開辦了新的工廠。
儘管取得了顯著的增長,但許多經濟學家批評了經濟政策,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例如,在電信領域,人們需要在實際獲得連線之前幾個月提交申請。
關於公有制與私有制存在巨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強調公有制抑制了印度潛在的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透過許可證制度(人們稱之為許可證—審批制度)對私營部門的監管也限制了國家的工業增長潛力。
高進口稅和對外國貿易的限制也招致了批評。
隨著1991年新自由經濟政策的推出,印度經濟透過以下措施解決了現存的經濟問題——
- 自由化
- 私有化
- 全球化
普拉桑塔·錢德拉·馬哈拉諾比斯
許多經濟學家和其他學者為印度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培育做出了貢獻。
其中一些人非常傑出,他們的名字不容遺忘。例如,統計學家普拉桑塔·錢德拉·馬哈拉諾比斯。
P.C. 馬哈拉諾比斯是印度計劃的著名設計師。
第二個五年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印度經濟計劃的開始),是基於馬哈拉諾比斯先生的思想。
馬哈拉諾比斯先生出生和成長於加爾各答,他前往劍橋大學(英國)進行高等教育。由於他在統計學方面的貢獻,他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員(成員)。
馬哈拉諾比斯在加爾各答創辦了印度統計研究所。他還創辦了一本名為“Sankya”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