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 - 導論



英國統治前的經濟

要了解印度經濟目前的水平,就必須瞭解英國統治時期印度的經濟體系以及後獨立時期的經濟發展政策。

  • 在英國統治到來之前,印度擁有獨立的經濟。它主要是一個第一產業經濟,主要的職業是農業、手工業和許多其他第一產業工作。

Economy before British Rule
  • 經濟資源豐富,欣欣向榮。因此,印度人制造的高質量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

英國統治時期的經濟

  • 在英國統治時期,印度經濟變成了淨原材料供應國和淨成品進口國。

  • 沒有英國經濟學家試圖衡量印度的人均收入和國民收入。

Economy during British Rule
  • 一些印度經濟學家,如達達拜·諾羅吉、V.K.R.V. Rao、R.C. Desai以及英國的Findlay Shirras和William Digby試圖衡量印度的國民收入。其中,V.K.R.V. Rao最為成功。

  • 在獨立之前,印度經濟完全依賴農業。

  • 85%的印度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他們的主要生計來源是農業。

  • 在英國殖民時期,農業(儘管是主要職業)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有效增長為零。

  • 土地制度完全有利於英國。

  • 農業體系停滯不前;然而,後來逐漸增長,但這並非由於農業體系的改進和發展,而是由於農業用地的擴張。

莊園制度

  • 印度許多地區(特別是印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即今天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實行的是莊園制度(地主制度)。

  • 莊園主的主要工作是收取土地稅/租金。他們幾乎沒有做任何事情來改善農業體系或農民的狀況。

  • 莊園主不人道的態度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該國大部分地區都面臨饑荒和許多其他社會問題。

  • 在莊園制度下,一些地區之所以出現增長,僅僅是因為農業的商業化。在這些地區,農民被迫生產經濟作物而不是主食作物。

主要問題

  • 主要問題包括:

    • 乾旱,
    • 洪水,
    • 灌溉系統差,
    • 土壤鹽鹼化,
    • 缺乏技術,以及
    • 貧困。
  • 印度沒有經歷任何工業化,因為所有原材料都被出口到英國。

  • 手工業和其他小型工業遭受重創。

  • 英國統治的主要目的是將印度變成其成品的市場。

  • 即使在危機時期,印度也發展了許多產業。例如,西孟加拉邦的黃麻工業和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的棉紡織工業。

這些產業

  • 塔塔鋼鐵公司(TISCO)成立於1907年。

Tata Iron and Steel Company (TISCO)
  • 到20世紀中期,一些其他產業,如水泥、糖、造紙等,也已建立起來。

  • 由於上述所有產業都集中在該國的一些特定地區;因此,農民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

  • 在殖民時期,印度成為黃麻、棉花、糖、靛藍、羊毛等的出口國,以及棉布、絲綢織物、羊毛布、機械和其他物品等成品的進口國。

  • 超過50%的印度貿易指向英國;其餘50%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包括中國、斯里蘭卡和波斯(伊朗)。

  • 穆斯林”是一種起源於孟加拉邦,特別是達卡(以前稱達卡)及其周邊地區(現為孟加拉國首都)的棉紡織品。因此,它也被稱為“達卡穆斯林”。

  • 由於其質量,穆斯林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有時,外國旅行者也稱其為malmal shahi或malmal khas,這意味著它是由皇室成員穿著的,或適合皇室成員穿著。

下圖顯示了用穆斯林(女士穿的衣服)製成的衣服,內嵌圖(影像)顯示了穆斯林織物。

Muslin fabrics

其他事實

  • 印度的盈餘收入用於為英國官員建立官方基礎設施。

  • 在英國時期,一些基礎設施,如道路、鐵路、電報、港口、水運等得到了發展,但所有這些發展並非為了造福印度人,而是為了服務於英國官員的利益。

Railway was developed in 1850's
  • 19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鐵路打破了長途旅行和貿易的障礙。它還促進了印度農業的商業化。但這幾乎對農民沒有任何幫助。

  • 地區差距很大,因為馬德拉斯省(整個南印度)更傾向於製造業和服務業,而印度其他地區則處於農業部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