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應鏈管理教程
- 供應鏈管理 - 首頁
- 供應鏈管理 - 簡介
- 供應鏈管理 - 流程
- 供應鏈管理 - 流程圖
- 供應鏈管理 - 流程組成部分
- 供應鏈管理 - 決策階段
- 供應鏈管理 - 績效衡量
- 供應鏈管理 - 戰略採購
- 供應鏈管理 - 自制與外購
- 供應鏈管理 - 網路
- 供應鏈管理 - 庫存管理
- 供應鏈管理 - 定價與收入
- 供應鏈管理 - 整合
- 供應鏈管理 - IT 的作用
- 供應鏈管理 - 敏捷與逆向供應鏈
- 供應鏈管理有用資源
- 供應鏈管理 - 快速指南
- 供應鏈管理 - 有用資源
- 供應鏈管理 - 討論
供應鏈管理 - 績效衡量
供應鏈績效衡量可以定義為評估供應鏈系統績效的一種方法。供應鏈績效衡量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定性指標 - 例如,客戶滿意度和產品質量。
定量指標 - 例如,訂單到交付提前期、供應鏈響應時間、靈活性、資源利用率、交付績效。
在這裡,我們將只考慮定量績效指標。透過採用多維戰略,解決公司如何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問題,可以改進供應鏈的績效。
定量指標
用於衡量績效的指標大多可能彼此相似,但每個部分背後的目標卻大相徑庭。
定量指標是用於衡量績效、比較或跟蹤績效或產品的評估方法。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供應鏈績效的定量指標分為兩種型別:
- 非財務指標
- 財務指標
非財務指標
非財務指標的指標包括週期時間、客戶服務水平、庫存水平、資源利用率、績效能力、靈活性和質量。在本節中,我們將討論指標的前四個維度:
週期時間
週期時間通常被稱為提前期。它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業務流程中的端到端延遲。對於供應鏈而言,週期時間可以定義為感興趣的業務流程、供應鏈流程和訂單到交付流程。在週期時間中,我們應該瞭解兩種型別的提前期:如下所示:
- 供應鏈提前期
- 訂單到交付提前期
訂單到交付提前期可以定義為客戶下訂單到產品交付給客戶之間的延遲時間。如果商品有庫存,它將類似於配送提前期和訂單管理時間。如果訂購的商品需要生產,它將是供應商提前期、製造提前期、配送提前期和訂單管理時間的總和。
供應鏈流程提前期可以定義為供應鏈將原材料轉化為最終產品所需的時間,以及將產品送達客戶目的地地址所需的時間。
因此,它包括供應商提前期、製造提前期、配送提前期以及將原材料從供應商運輸到工廠以及在中間儲存點進出半成品/成品的物流運輸提前期。
供應鏈中的提前期受介面中斷的影響,因為供應商和製造工廠之間、工廠和倉庫之間、分銷商和零售商之間以及更多介面之間存在中斷。
由於基於時間的競爭以及提前期與庫存水平、成本和客戶服務水平的協同作用,提前期壓縮是一個需要討論的關鍵問題。
客戶服務水平
供應鏈中的客戶服務水平被標記為多個唯一效能指標的操作。這裡我們有三個衡量績效的指標:如下所示:
訂單履行率 - 訂單履行率是可以從現有庫存中輕鬆滿足的客戶需求的比例。對於這部分客戶需求,無需考慮供應商提前期和製造提前期。訂單履行率可以針對中央倉庫、現場倉庫或系統任何級別的庫存。
缺貨率 - 它是訂單履行率的反面,表示因缺貨而損失的訂單比例。
積壓訂單水平 - 這是另一個衡量指標,它衡量等待完成的訂單總數。
準時送達機率 - 它是準時完成的客戶訂單的比例,即在商定的到期日內完成。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訂單履行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缺貨率和積壓訂單水平。
庫存水平
由於庫存持有成本會大幅增加總成本,因此必須持有足夠的庫存以滿足客戶需求。在供應鏈系統中,庫存可以進一步分為四類。
- 原材料
- 在製品,即未完成和半成品
- 產成品庫存
- 備件
每種庫存都有不同的持有理由。必須保持每種庫存的最佳水平。因此,衡量實際庫存水平將提供系統效率的更好情況。
資源利用率
在供應鏈網路中,使用了各種各樣的資源。以下是不同應用中可用的不同型別的資源。
製造資源 - 包括機器、物料搬運裝置、工具等。
倉儲資源 - 包括倉庫、自動化倉儲和提取系統。
物流資源 - 包括卡車、鐵路運輸、空運承運商等。
人力資源 - 包括勞動力、科技人員。
財務資源 - 包括營運資金、股票等。
在資源利用模式中,主要目標是有效地利用所有資產或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減少提前期和最佳化庫存水平。
財務指標
用於衡量與供應鏈相關的不同固定和運營成本的指標被認為是財務指標。最終,要實現的關鍵目標是透過保持較低的供應鏈成本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入。
由於庫存、運輸、設施、運營、技術、材料和勞動力,價格有所上漲。通常,供應鏈的財務績效是透過考慮以下專案來評估的:
原材料成本。
商品銷售收入。
基於活動的成本,例如物料搬運、製造、組裝費率等。
庫存持有成本。
運輸成本。
過期易腐商品的成本。
因錯誤填寫或延遲交付給客戶的訂單而造成的罰款。
供應商錯誤填寫或延遲交付的信用額度。
客戶退貨的商品成本。
退回給供應商的商品信用額度。
簡而言之,可以說可以透過使用基於活動的成本計算、庫存成本計算、運輸成本計算和公司間財務交易等關鍵模組,將財務績效指標合併為一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