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應鏈管理教程
- SCM - 首頁
- SCM - 簡介
- SCM - 流程
- SCM - 流程圖
- SCM - 流程組成部分
- SCM - 決策階段
- SCM - 績效指標
- SCM - 戰略採購
- SCM - 自制與外購
- SCM - 網路
- SCM - 庫存管理
- SCM - 定價與收益
- SCM - 整合
- SCM - IT 的作用
- SCM - 敏捷與逆向供應鏈
- SCM 有用資源
- SCM - 快速指南
- SCM - 有用資源
- SCM - 討論
供應鏈管理 - 整合
供應鏈整合可以定義為供應鏈內部的緊密校準和協作,主要透過應用共享的管理資訊系統來實現。供應鏈由參與完成採購的所有方組成,例如資源、原材料、產品製造、成品運輸和輔助服務。
供應鏈整合存在不同的層次。我們將透過計算機制造公司的例子來理解這一點。整合的第一步應包括選擇精確的商家來供應某些投入,並確保他們遵守在一年內以設定成本供應一定數量投入的規定。
這確保公司擁有在一年內生產預期數量的計算機所需的適當材料。與此同時,這家計算機公司可能會與一家大型電路板供應商簽訂一份合同;該合同要求其在一年內按精確的時間交付精確數量的電路板,並確定在合同有效期內適用的價格。
如果我們轉向更高層次,下一步將是更緊密地整合公司。電路板供應商可以在裝配廠附近建造工廠,並可能共享生產軟體。因此,電路板公司能夠看到下個月需要多少電路板,並能夠及時生產它們,因為公司需要它們才能滿足其銷售需求。
更高級別被稱為垂直整合。當公司的供應鏈實際上由公司本身擁有時,就會達到這一級別。在這裡,一家計算機公司可能會收購電路板公司,以確保穩定的元器件供應。
推動型系統
在推動型供應鏈中,商品透過某種媒介從源點(例如生產場地)推送到零售商(例如目的地)。生產水平是根據製造商之前的訂購模式設定的。
當推動型供應鏈必須應對需求波動時,它會非常耗時,這可能導致庫存過剩或瓶頸和延誤、不可接受的服務水平和產品過時。
該系統基於對客戶需求的考慮。它試圖儘可能多地將產品推向市場。結果,生產非常耗時,因為生產商和零售商難以應對市場變化。預測在推動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透過長期預測生產最佳數量的產品。由於公司希望在每個階段都停止產品,因此推動型系統的這種審慎性質導致生產成本高、庫存成本高以及運輸成本高。
因此,在供應鏈整合的推動型視角中,公司經理有時可能無法滿足或應對波動的需求模式。該系統導致高庫存和高批次。
在這裡,公司更關注於最小化供應鏈成本,而忽略了響應能力。該系統對需求管理和運輸管理提出了挑戰。
拉動型系統
拉動型供應鏈基於需求驅動的技術;採購、生產和分銷是需求驅動的,而不是預測驅動的。該系統並不總是遵循按訂單生產。例如,豐田汽車製造公司生產產品,但並非嚴格按訂單生產。他們遵循超市模式。
根據該模型,保持有限的庫存,並在消耗時進行補充。以豐田為例,看板卡用於提示補充庫存的需求。
在這個系統中,需求是真實的,公司響應客戶需求。它幫助公司生產客戶所需的確切數量的產品。
該系統的主要缺點是,如果需求超過生產的產品數量,則公司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導致機會成本損失。
基本上,在拉動型系統中,分配給產品製造的總時間不足。公司的生產部門和分銷部門依賴於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公司擁有一個反應型供應鏈。
因此,它具有較低的庫存和可變性。它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整個流程中的交付週期。拉動型供應鏈整合的最大缺點是它無法透過提高產量和運營來降低價格。
推動型和拉動型系統的差異
供應鏈中推動型和拉動型視角的主要區別如下:
在推動型系統中,實施始於預期客戶訂單,而在拉動型系統中,實施始於客戶訂單。
在推動型系統中,需求存在不確定性,而在拉動型系統中,需求是確定的。
推動型系統是一個投機性過程,而拉動型系統是一個反應性過程。
推動型系統的複雜程度較高,而拉動型系統的複雜程度較低。
推動型系統專注於資源分配,而拉動型系統強調響應能力。
推動型系統具有較長的交付週期,而拉動型系統具有較短的交付週期。
推動型系統有助於供應鏈規劃,而拉動型系統有助於訂單完成。
總而言之,推動型供應鏈整合以最小化成本為目標,而拉動型供應鏈整合以最大化其提供的服務為目標。
推動型和拉動型系統
我們通常會發現供應鏈是推動型系統和拉動型系統的結合,推動型系統和拉動型系統之間的媒介被稱為推動-拉動邊界。
推動和拉動這兩個術語是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提出的,但這些術語也廣泛應用於市場營銷領域以及酒店分銷業務中。

例如,沃爾瑪實施了推動與拉動戰略。業務中的推動和拉動系統表示產品或資訊在兩個主體之間的運輸。通常,消費者在市場中使用拉動型系統來獲取他們為滿足其需求而需要的產品或資訊,而商家或供應商則對消費者使用推動型系統。
在供應鏈中,所有級別或階段都積極地為推動型和拉動型系統執行。推動型系統的生產取決於預測的需求,拉動型系統的生產取決於實際或已消耗的需求。
這兩個級別之間的媒介被稱為推動-拉動邊界或去耦點。通常,建議對需求不確定性高的產品採用這種策略。此外,規模經濟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和/或交付成本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傢俱行業使用推動和拉動策略。在這裡,生產部門使用基於拉動的策略,因為不可能根據長期預測來做出生產決策。同時,分銷部門需要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以便降低運輸成本;因此,它採用基於推動的策略。
需求驅動型戰略
需求驅動型戰略最初是為了瞭解非活動和收集的影響而開發的,因為資訊將供應鏈從需求來源傳播到供應商。
在規定的供應交付週期內,製造商通常會製造足夠的產品來滿足他們預測的客戶需求。但這在進行庫存決策的粒度級別上只有某種程度的準確性。
無論如何,當實際需求與預測需求不同時,首先要做的是根據供應鏈的每個步驟調整所需的供應水平。但是,由於需求變化與其在供應鏈多個點的檢測之間存在時間延遲,其影響會被放大,導致庫存短缺或過剩。
由於公司透過減緩或加快生產進行過度補償,因此公司的庫存水平受到干擾。這些波動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都是昂貴且低效的事情。
基本上,需求驅動型戰略或需求驅動型供應鏈完全基於營銷的需求和供應方面。因此,它可以根據需求方和供應方舉措進行獨特的組織。
需求方舉措專注於有效的方法來獲取更接近源頭的需求訊號,觀察需求以感知最新和最準確的需求訊號,並透過實施和遵循促銷和定價策略來塑造需求,以根據業務目標調整需求。
另一方面,供應方舉措主要與減少對預測的依賴有關,這可以透過發展成為敏捷的供應鏈以及在已知實際需求時做出更快的響應來實現。
上述所有策略都包含在需求驅動型戰略中,但很少有公司遵循所有這些策略。事實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公司根據市場和行業的特徵關注不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