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 決策



Python 的決策功能體現在其關鍵字中——if..elif...elseif 關鍵字需要一個布林表示式,後跟冒號 (:) 符號。冒號 (:) 符號開始一個縮排塊。如果if 語句中的布林表示式為True,則執行具有相同縮排級別的語句。如果表示式不為 True (False),則直譯器將繞過縮排塊,並繼續執行較早縮排級別的語句。

決策結構評估多個表示式,這些表示式產生 TRUE 或 FALSE 作為結果。你需要確定要採取的操作以及如果結果為 TRUE 則執行哪些語句,否則為 FALSE。

以下是大多數程式語言中常見的典型決策結構的通用形式:

Decision making statements in Python

Python 程式語言將任何非零非空值視為 TRUE,如果值為,則視為 FALSE 值。

Python 中的決策語句型別

Python 程式語言提供以下型別的決策語句。點選以下連結檢視其詳細資訊。

序號 語句和描述
1 if 語句

if 語句由一個布林表示式後跟一個或多個語句組成。

2 if...else 語句

if 語句後可以跟一個可選的else 語句,當布林表示式為 FALSE 時執行。

3 巢狀 if 語句

你可以在另一個ifelse if 語句內使用一個ifelse if 語句。

讓我們簡要介紹一下每種決策方法:

單語句塊

如果if 子句的語句塊只包含一行,它可以與標題語句位於同一行。

示例

這是一個單行 if 子句的示例:

var = 100
if ( var == 100 ) : print ("Value of expression is 100")
print ("Good bye!")

執行以上程式碼後,將產生以下結果:

Value of expression is 100
Good bye!

if...else 語句

在此決策語句中,如果if條件為真,則執行此程式碼塊內的語句;否則,執行else程式碼塊。

程式將根據if語句中的條件是真還是假來選擇要執行的程式碼塊。

示例

以下示例演示了if...else語句的用法。

var = 100
if ( var == 100 ): 
   print ("Value of var is equal to 100")
else:
   print("Value of var is not equal to 100")

執行上述程式碼後,將顯示以下輸出:

Value of var is equal to 100

巢狀if語句

巢狀的if是另一個決策語句,其中一個if語句位於另一個if語句內。它允許我們依次檢查多個條件。

示例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將看到巢狀if語句的用法。

var = 100
if ( var == 100 ):
   print("The number is equal to 100")
   if var % 2 == 0:
      print("The number is even")
   else:
      print("The given number is odd")
elif var == 0:
   print("The given number is zero")
else:
   print("The given number is negative")

執行上述程式碼後,將顯示以下輸出:

The number is equal to 100
The number is eve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