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理論:意義與適用性
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歸屬感能夠幫助人們找到奮鬥目標。個人所屬的群體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質量。該社會學理論被髮展成一個統一的框架,以彌合兩者之間的差距。早期的關注點集中在群體間緊張關係和互動問題上。該理論最初的名稱,“交叉性社會理論方法”,就源於此。
社會認同理論解釋了什麼?
根據Tajfel (1979) 的觀點,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自豪感會受到其所屬群體的很大影響。當身邊有朋友和鄰居時,我們對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感會得到提升。我們會將世界在社會上劃分為“他們”和“我們”(即,我們將人們劃分到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刻板印象(即,定型)的基礎是人類將資料分類並將其世界處理成不同部分的傾向。結果,我們常常誇大其詞。
群體間的差異
群體中所有成員共同擁有的特徵。
在此背景下,使用了“內群體”(我們)和“外群體”(他們)這兩個術語。
階段
當我們將人們歸類為我們群體成員或非我們群體成員(分別為“內群體”或“外群體”)時,存在三種認知操作。這些操作遵循特定的時間線,這些事件的發生也有特定的時間線。
分類
我們進行分類是為了瞭解和識別事物。我們以類似的方式對他人(和我們自己)進行分類,以便理解我們的社會世界。我們將人們根據種族、國籍、宗教、職業、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等進行分組。將人們分成類別可以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他們。正如我們在出租車司機例子中看到的,我們需要類別才能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瞭解我們的群體也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我們透過將其與我們所屬群體的標準進行比較來確定適當的行為,但這假設我們可以識別我們群體的其他成員。許多不同的群體可以聲稱擁有同一個成員。
社會認同
在決定我們屬於哪種群體之後,下一步是認同該特定社會群體。例如,如果你決定將自己定義為學生,你更有可能開始像你認為學生應該那樣行事(並遵守群體的規範)。你的自我價值感將與你情感上最認同的群體的成員身份內在聯絡在一起。
比較分析
最終,人們會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在將自己識別並歸類為特定群體成員後,人們傾向於比較群體。我們的集體自豪感取決於我們相對於其他組織的表現。這是理解偏見的基礎,因為如果兩個互相視為敵對的群體的成員想要保持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就必須互相競爭。因此,群體間的競爭和敵意是由對諸如工作等物質商品的競爭以及對文化和身份等基本觀念的分歧造成的。
提高地位的策略
個人流動性信仰認為,人們是自主的個體,可以選擇加入或離開他們喜歡的任何社會群體。該系統的顯著特點是,人們可以在群體之間自由流動,而不會受到其先前隸屬關係的限制。這意味著人們的成功和失敗不是根據他們的種族或社會經濟地位來判斷的,而是根據他們努力的優劣來判斷的。
相反,社會轉型宗教的信徒認為,現有社會群體之間的結構性轉變是社會轉型發生所必需的。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信心取決於可以客觀驗證的人與人之間的明確區別。當人們相信不同群體之間社會地位的差異是流動的時,他們就較不容易接受這些差異的合理性。然而,當現有地位差異的有效性受到質疑時,跨文化交流的假設一致性可能會減弱。
因為它們側重於改變人們的心理模型而不是改變現狀,所以社會創新戰略被歸類為認知戰略。儘管如此,有證據表明,這些戰略可能是社會變革的第一步。
身份危機
當群體中的人感覺沒有人將他們視為獨特的個體時,他們可能會經歷社會身份威脅。例如,當被納入更大、更具包容性的群體、國家或組織時,尋求自治的語言少數群體成員和被機構兼併的小型初創企業的員工面臨群體獨特性的威脅。當個人被視為社群的一部分而他們不想成為一部分時,例如,當一位女性檢察官在法庭上被稱為“女士”時,就會出現分類威脅。當一位亞裔教練沒有被邀請加入當地的亞裔商業俱樂部,因為那個人感覺自己沒有被這個群體接受,他們想要加入,這是一個接受威脅的例子。
如果群體的成員強烈認同該群體,那麼他們對身份威脅的反應將不同於他們只是鬆散地認同該群體的情況。人們對身份威脅的反應取決於社會結構(以及隨之而來的機會和限制)、他們對歸屬感的渴望程度以及群體及其成員的忠誠度和承諾程度。
結論
重申前面已經說過的內容,社會認同理論認為,成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並非浪費時間和精力,也並非單純的巧合。相反,屬於一個同伴群體對於我們的身份認同至關重要。“內群體”指的是那些與之有強烈的歸屬感的個人。同時,“外群體”包括那些不被認為是好夥伴並且可能對其持有偏見的人或群體。“內群體”和“外群體”都由那些與之沒有強烈歸屬感的個人組成。